一、事件脉络
1、短视频博主爆料酱油“添加剂内幕”
【资料图】
9月10日,某短视频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中,他通过混合食盐、味精、增味剂、酱油香精、焦糖色素、果葡糖浆等添加剂,为网友展示如何勾兑一大桶酱油的方法。该视频发布后,无数网友对酱油的添加剂成分表示了担忧。
2、海天酱油配料表存在“双标”,深陷“舆论旋涡”
随着该短视频在互联网的大面积传播,引发了舆论对酱油的视频添加剂成分的关注。9月底,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买的海天酱油。在对比国内外产品的成分差异中,网友发现,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除了水、大豆、小麦以及食盐、砂糖之外,并无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国内的海天酱油还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海天酱油的生产方海天味业也因此深陷“双标舆论旋涡”。
3、海天酱油、调味品协会多次回应
(1)9月30日晚,海天味业进行了第一次回应称,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常态化监督和检查,并表示会最近在事件中对企业恶意造谣中伤的行为进行取证,追究其法律责任。未对舆论关切的配料表“双标”问题进行回应,进而再度招致舆论抨击。
(2)10月4日,海天味业再次回应称,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都是误解,表示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而企图用“双标”来挑起矛盾对立,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
(3)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了《关于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调味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声明》。声明回应了海天酱油“双标”等争议,称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声明称:“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该回应引发公众质疑海天味业使用添加剂就是有问题,并吐槽国内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大,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协会试图利用“中国造”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
(4)10月9日,海天味业再次发布公告称,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内作为公司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
(5)10月10日,海天味业的股价开盘即下跌,最终股价收报75.08元,下跌9.35%,总市值3479.08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总市值蒸发约358.78亿元。而另一主要竞争对手调味品龙头千禾味业股价涨停,收报16.59元,上涨10.01%,总市值159.02亿元,两家形成鲜明对比。据了解,千禾味业主打标签为“零添加”。
二、舆情传播情况
1、自媒体平台发酵迅速,权威媒体纷纷跟进
截至10月9日18时,有关“海天酱油添加剂双标”的信息数量为188852条,自媒体平台信息数量为67175条,相关信息评论数量为402298条;并且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相关信息数量为53619条,浏览量达到2亿;视频网站相关信息数量为49418条;微信公众号4903篇相关文章;新闻网站3114篇相关报道;互动论坛2024条相关信息。此次舆情主要来源包括自媒体平台与客户端、新浪微博、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与客户端等平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自媒体平台与客户端,其次是新浪微博与视频网站。
事件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均参与报道,包括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澎湃新闻、凤凰网、新浪新闻、每日经济网、中华网等网站,其中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参与均超过50次。
2、舆论观点存在对立,讨论热度不断抬升
(1)媒体观点:从内容看,媒体报道主要在“跟进海天回应”、“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声”、“理性看待添加剂”、“对消费股的整体影响”等方面。
(2)大V观点:关于“海天双标”,不少微博博主看法较为理性,基本认为“不必谈添加剂就色变”、“企业双标牵强”。
(3)网友观点:在相关微博评论区内,一部分网友质疑海天对双标行为无实质性解释,也有网友直言“海天品类多样,国内也同样有零添加产品”、“莫被有心人带节奏”。
三、企业危机公关举措分析
此次舆情应对中海天味业频出“昏招”,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风险,现将此次舆情中海天味业在舆情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1、近些年,民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高的重视,因此短视频博主的视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食品添加剂,进而开始担忧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当发现海天味业的酱油产品在国内的产品添加剂比国外的多时,自然而然会对海天味业的行为表示不满,进而质疑海天味业的品牌形象。
2、海天味业在第一时间对舆论回应,但未针对国内外产品双标的问题进行解释,也没有对使用的商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性进行科普,而是不断的声称其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表示将追究网络造谣者责任。这样的强势回应并不能平息民众的质疑,反而表现出傲慢,其回应内容自然不能让舆论信服,对舆情毫无缓解作用。
3、海天味业进行了第二次回应,对其国内外配料表不一致与无添加剂产品等民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回应,但回应的内容含糊,未对消费者关注的细节进行针对性回应,甚至再一次将舆论的质疑定性为误解,并强行定性消费者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而如此强势的回应也让海天味业站到了舆论的对立面;同时将自身带有添加剂的产品与“中国造”进行匹配,也激化了民众的反感与不满,进而加剧了对海天味业的质疑与抨击。
4、中国调味品协会同时针对该舆情进行了回应,但回应内容与海天味业的回应并无差异,遭到了舆论的起底,进而发现该协会与海天味业的关系非同一般,海天味业的多名高管均在协会任职,而且海天味业还参与到了酱油国标的制定中,因此加剧了舆论对海天味业与中国调味品协会的不信任感,质疑海天味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负面观点也愈演愈烈。
5、海天味业第三次通过公告进行回应,称“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对于“双标”的指控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回应。在态度上较前两次缓和许多,舆论评价也相对正面,但是并未从根本扭转和化解此次危机,从10月10日开盘当天二级市场的糟糕表现来看,投资者并不买账。
四、事件总结
1、在舆情的应对过程中,海天味业一直未对舆情的核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应与解释,舆情不断发酵导致此前海天味业的历史负面舆情也被旧账重提,海天味业傲慢的态度,再度加剧了民众的反感情绪,造成了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重变脸。海天味业需要对当前的舆情处置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复盘近几次负面舆情处置上的不足与问题,并及时纠正与修复,通过改善负面舆情的研判应对方式,改善企业自身的形象。
2、此次事件中从舆论早期对添加剂的反感与排斥到后期的理性看待合法添加的添加剂表示认同,也反映出大部分人对添加剂并不是完全反感与排斥的,这也需要企业联合有关权威部门/人士做好对食品添加剂的科普,也是缓解企业舆论压力的一个切入口。
3、在调味品这一红海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企业来讲产品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产品安全发生问题可以直接对一家企业造成致命打击。在复盘这一次危机公关,做好市值管理的同时,海天味业仍需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提高公众的知情度,做让公众放心的良心产品。
4、后续还需企业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借助权威部门力量和声量,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全力满足、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认真科普、对不合格食品的强势打击,逐渐消解民众对海天味业与中国的食品安全负面的刻板印象,改善舆论偏见。
5、上市企业和一般公司不同,一举一动尤其受到舆论和资本市场关注。随着自媒体(微博、微信等)的快速发展,媒体管理难度加剧、媒体危机频现,如何应对境内大量的媒体管理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减少危机概率已成为重要课题。此时企业更加需要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机构团队来做好日常的危机管控和危机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