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度陈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84年,美国克朗公司才刚上任两年的新董事长克勒松,突然听过一个消息,在资本界有“金融鳄鱼”之称的戈德史密斯,突然正式开口宣布,他要收购克朗公司,于是刚进行完手术的克勒松,赶紧跑出了医院,去想办法阻止“金融鳄鱼”的吞噬。
按理说,曾经被选为全美前400强的造纸巨头克朗公司体量也不算小,那么为什么会戈德史密斯一开口,克勒松就吓得赶紧出院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克朗公司在当时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已经是外强中干,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大环境的不景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克朗公司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已经大企业病染身,内部各山头内耗严重,外部的业务又过于多元化,就在克勒松在1982年上台时,他的前任刚被董事会下岗,也就是说克勒松本来就是临危受命。
克勒松上台之后,不可能立刻就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他只能先从内部着手,希望能先把公司的思想团结起来,这样他才能没有顾忌地进行下一步计划。
戈德史密斯提出收购克朗公司时,恰逢克朗公司内部处于动荡之际,公司的董事自然也是各怀心思,这就是克勒松担心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鳄鱼”并非浪得虚名。
1972年,戈德史密斯用7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大型集团,这家企业当时一年的营业额大约为12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戈德史密斯就让它的销售额增加到了15亿美元,随后戈德史密斯转手就用它给自己带来了近一亿美元的利润,而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还不到20亿美元,彼时的克勒松还没有成为克朗公司的正式员工。
1977年,戈德史密斯又用6.6亿美元,拿下了年销售额高达13亿美元的一家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的主业也和木材相关,戈德史密斯之所以吞并它,为的就是它所有的70万公顷森林资源;
除了这两项大的案例之外,“金融鳄鱼”在向克朗公司张口之前,已经通过金融手段吞并了很多家公司,并在随后取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而戈德史密斯还是一个非常喜欢拉’“组团”的人,因此当年虽然是戈德史密斯一个人开口要收购克朗公司,但是克勒松却深知,这位金融大鳄的背后,还有一大群愿意为戈德史密斯站脚助威的有钱人。
内忧外患之下,由不得克勒松不紧张,不过克勒松也不是泛泛之辈,要不然克朗公司也不会让他临危受命。
早在戈德史密斯正式宣布收购克朗公司之前,克勒松就收到了自己公司被“金融鳄鱼”盯上的风声,克勒松知道戈德史密斯觊觎的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克朗公司,而是垂涎属于克朗公司的90万顷森林资源。
深知戈德史密斯及其背后力量的财大气粗,克勒松没法在正面战场上迎敌,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高招,那就是金融界专门对付恶意收购的“毒丸计划”,“毒丸计划”细说起来很复杂,但简单而言其实就一句话:我先设置一个“定时计划”,等到你收购到一定量的股份之后,我就启动一个会让你收购成功后会背负严重负担的计划(比如降低股价,大幅提高基层待遇等等)
当得知戈德史密斯正式开口收购之后,克勒松又给自己加了一道保险,他想办法说动一家叫梅德的公司去高价收购戈德史密斯已经掌握的股票,也就是说克勒松当时做了两手抓准备,一手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毒丸计划”,另一手是“花钱消灾”的计划。
以当时的市价来看,如果戈德史密斯接受克勒松的好意,那么他将套现近一亿美元,而继续强行收购,那么他可能会被迫吃下“毒丸”,在权衡利弊之下,戈德史密斯决定见好就收,但让戈德史密斯和克勒松想不到的是,就在交易即将开始时,梅德公司突然反悔,因为他们拿不出先期需要支付的收购费用。
克勒松一看没法“花钱消灾”,只好和戈德史密斯谈判,但是双方立场都很坚定,结果谈判破裂,而后来的事情发展更让克勒松吃惊,因为戈德史密斯在略微占据上风以后,竟然突然偃旗息鼓了,克勒松一开始面对戈德史密斯放弃收购还心存疑惑,但是随着时间一长,他就开始误以为真是自己的“毒丸计划”吓退了为戈德史密斯。
但他没想到的是,戈德史密斯这只不过是战略撤退,他其实一直在暗地里,通过各种手段收购克朗公司的股份,当时的监管还没有那么严,所以等到戈德史密斯拿到了50%以上的股份之后,克勒松才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结果戈德史密斯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一只常胜的“金融鳄鱼”。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克勒松虽然没能对克朗公司进行救赎,但他并不是空手而归,他离开克朗公司时拿走了高达2300万的离职补偿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