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红餐网
【资料图】
过去半年多时间," 新中式咖啡 " 的概念热得发烫。 " 鸳央 咖啡 " 主攻茶咖 , " 轻醒咖啡 " 定位 " 新中式轻啡 ",深圳的 " 红盏 " 被称作 " 新中式国风咖啡 " ……
品牌们紧追概念,消费者也乐于买单。成都的咖啡品牌 " 加饮 Plus In" 推出的以茉莉花茶为茶底的拿铁,已累计卖出了 20 万杯;瑞幸的 " 偷偷想你茉莉鸳鸯 ",被网友称为下一个潜在的 " 爆款 "……
对很多人来说, " 新中式咖啡 ",其实是一个既熟悉又略显陌生的词儿 。 熟悉的点是 " 新中式 " 的概念早已被人熟知,新中式烘焙、新中式烧烤、新中式茶馆等都是近两年大火的品类;陌生的是,在咖啡行业不断内卷、产品创新井喷的大背景下,谁都不知道所谓的 " 新中式咖啡 " 到底能折腾什么新花样。
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探讨 " 新中式咖啡 " 必须回答市场的三个问题:
首先,什么才叫做 " 新中式咖啡 "," 新中式咖啡 " 的标准是什么?
其次," 新中式咖啡 " 是否代表着本土咖啡行业升级的方向,或者能否成为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的新品类?
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 新中式咖啡 " 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 新中式咖啡 ",国风 + 茶咖 + 风味饮品?
今年 8 月,茶颜悦色旗下咖啡品牌 " 鸳央咖啡 " 在长沙五一路商圈亮相。虽然都是卖咖啡,但 " 鸳央 " 的品牌气质却与 " 主流咖啡市场 " 有着明显的不同。
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 " 鸳央咖啡 " 的品牌定位和产品思路,即 " 东学西渐、咖啡中式 "。听着有些拗口,直白地讲就是 " 鸳央 " 要以 " 茶咖 " 为切入点,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 " 新中式咖啡 "。
其实, " 茶咖 " 的组合并非 " 鸳央 " 首创。 早在清末十三行开埠的时候,岭南地区的居民就创造出了一款 " 半为咖啡半是茶 " 的饮料,并取名为 " 鸳鸯 "(不知道 " 鸳央 " 的命名是否由来于此),随后便风靡了近一个多世纪,成为粤式饮品中的经典款。
近几年来," 茶 + 咖 " 的组合也常见于各个咖啡或者奶茶品牌中,像一点点的乌龙拿铁、星巴克的红茶拿铁、Manner 的桂花龙井拿铁等等,但 " 鸳央 " 确实是第一家喊出要做 " 新中式咖啡 " 的品牌,占坑的意图明显。
从目前开业的几家店来看," 鸳央咖啡 " 无论是品牌定位、VI 风格,还是门店装修(国潮风)、店员着装(武侠风)、菜单设计、产品命名(竹林深处、故人不散、空山新雨后),方方面面都严格地继承了茶颜悦色的基因,满满的 " 国风感 "。
除了在形式上对传统的咖啡馆进行 " 中式改造 " 外," 鸳央 " 最为重要的突破是 围绕 " 茶咖双基底 " 打造的产品结构,茶不离咖,咖不离茶, 这也是其品牌的灵魂所在。
目前,鸳央咖啡 " 一共有十余款单品,SKU 略少,但却包括了黑咖、奶咖、果咖、气泡咖啡、手冲、冷萃、酒咖、Dirty 等系列的产品,基本做到了不同人群、不同口味的全覆盖。
" 以茶见长 " 的茶颜悦色也把对茶的深刻理解传承给了 " 鸳央 ",在 " 茶 " 的选择上,其既有传统的红茶,也有乌龙茶、栀香毛峰和茉莉绿茶;在咖啡豆上,则选用埃塞的耶加雪菲和巴西新世界搭配所有出品。
从一些专业咖啡师的评测里我们了解到," 鸳央 " 的产品, 咖啡的口味较淡,茶的比重更多 ,这使得产品的利口感更强,更合适中国人的口味。也因此,我们观察一些消费者的反馈发现,刨除部分茶颜的粉丝滤镜之外,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比较认可 " 鸳央 " 的。
分析到这,我们不难看出由 " 鸳央 " 喊出的 " 新中式咖啡 " 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形式上的 " 国风化 "。 " 鸳央 " 从里到外都透露着 " 中国风 ",各种细节里也感受到 " 传统文化 "," 新中式咖啡 " 必须要长一张 " 中国脸 "。
第二," 茶 + 咖 " 的双基底组合。 如同说到 " 新中式烘焙 ",自然就会联想到墨茉点心局 / 虎头局家的麻薯一样," 鸳央 " 也希望建立起 " 新中式咖啡 = 茶 + 咖啡 " 的品类认知,最终达到 " 品牌即品类 " 的目的。
第三," 风味饮品 "。 很明显 " 鸳央 " 对于国人现阶段咖啡消费的洞察还是非常准确的,因为最容易接受的一定是被改良过的 " 风味饮品、咖啡特调 ",而非传统的 " 美式、黑咖 "。
" 咖啡本土化 " 大势,为新中式咖啡的发展创造了土壤
中国咖啡行业的 " 本土化 " 已是大势所趋,其中,本土风味和场景的创新更是主导着行业发展的方向。不可否认, " 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 " 确实是一个好的咖啡细分赛道。
2021 年堪称 " 咖啡本土化的元年 ",首先,整个大盘逆势增长,市场规模达到 89.7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41.71%,创五年来新高。
其次,本土咖啡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全面爆发,Manner 一个月开出 200 家店,幸运咖半年突破 500 家店,Nowwa 一年破千店。瑞幸更是实现绝地反击,不但在门店数量上一举超过星巴克,还连续两个季度经营利润为正。
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的咖啡市场已经站在了的 " 变革 " 的临界点上。 随着本土品牌的一路高歌猛进," 本土咖啡文化 " 的强势崛起也变得水到渠成。 目前来看," 咖啡的本土化 "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本土风味的流行 "。
2019 年,"Dirty" 的意外走红拉开了 " 本土风味 " 的流行序幕;去年 " 生椰拿铁 " 横空出现,一年爆卖了 1 亿杯,奠定了 " 风味特调 " 的江湖地位。如今,随着 " 鸳央 " 推出更具 " 本土风味 " 的 " 茶咖 ",本土咖啡在风味的创新上更是完成了 " 奶咖 - 果咖 - 茶咖 " 的进化 ,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
第二、" 无限场景 "。
" 打破第三空间的场景局限 " 是瑞幸对于行业最大的贡献,如今 " 无限场景 + 线上 / 线下 " 已经成为行业标配。
Manner、Nowwa 等本土咖啡品牌的 " 极致单店模型 " 更把 " 去场景化 " 发挥到了极致," 更小的面积、更少的人工、更高的坪效 ",本土咖啡品牌对于 " 消费场景的本土化改造 ",使得咖啡成为餐饮行业里为数不多仍在高速增长的品类。
第三、" 文化的赋能 "。
近几年 " 国潮 " 的兴起,为 " 新中式咖啡 " 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如今, 咖啡行业内的 " 中国元素 " 早已无处不在 ,包括本土的咖啡豆(以云南豆为代表的拼豆已经成为主流)、本土化工艺(中式炖煮咖啡)、本土化食材(以枸杞咖啡、罗汉果咖啡等为代表的 " 养生咖啡 ")、本土化场景(茶馆风、药房风、寺庙风、书法风等)、本土创意配搭(咖啡配煎饼、咖啡配河粉、咖啡配锅盔等)等等。
虽然目前 " 新中式咖啡 " 仍属于小众,但是 " 文化反向输出 " 的功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新中式咖啡要走向流行,仍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说到 " 新中式咖啡 ",我们也难免会拿它和其他 " 新中式品类 " 类比:
谈到 " 新中式烘焙 ",我们自然想到墨茉和虎头局对传统中式糕点的创新,比如场景零食化、产品无糖或少糖化、品牌国潮化等,让一个严重老化的品类焕然新生;
谈到 " 新中式烤肉 ",我们想到的是柒酒烤肉和酒拾烤肉,将东北烤肉、湘派烤肉、北京炙子烤肉、川式烤肉等各式烤肉融合," 口味普适性更强 + 极致性价比 " 使得 " 新中式烤肉 " 的接受度更高;
谈到 " 新中式茶馆 ",你想到的是像 tea"stone 和顽徒的极致美学,除了对空间的极致追求," 新中式茶馆 " 对 " 茶、水、器、人、技 " 的改造,也成功让年轻人对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反观以 " 鸳央 " 为代表的 " 新中式咖啡 ",除了将 " 茶咖 " 作为主打产品之外,并 没有在产品、场景、人群上有太多的 " 颠覆性创新 "。
大部分 " 新中式咖啡 " 还停留在口味的猎奇上 ,像是把黑芝麻糊、汤圆、豆腐花、龟苓膏、马蹄爽等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加入咖啡中,实际来看 " 噱头大于销量 "。
要知道像 "Dirty 和生椰 " 这样的本土化风味之所以能够大流行,主要源于 " 对风味的成功改造 ",而非咖啡豆的 " 产地 " 亦或是猎奇的搭配。
从产品角度来说,未来 " 茶咖 " 能否达到像奶咖和果咖那样的流行度尚不可知 ,毕竟 " 新中式咖啡 " 目前仍缺少像 "dirty 和生椰拿铁 " 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引爆市场。
从场景上看," 新中式咖啡 " 的创新也十分有限。不管是在药店里喝咖啡,还是在寺庙里喝,或者是边看书法边喝,这些门店更偏向 " 一次性打卡的网红店 ",坪效低、门店模型很难复制。
从模型来看,尽管我们相信 " 文化自信 " 带来的溢价要远大于产品本身,但 " 国潮风 " 已经在不少品类里显出疲态 。即便已经是 " 国潮优等生 " 的 " 鸳央 ",依旧没办法给到我们 " 哇塞 " 的感觉。
所以总的来说,现阶段下,与其说是本土消费者更渴望 " 新中式咖啡 ",倒不如说是咖啡和奶茶品牌们更着急打造出下一个 " 瑞幸 ",以解决增长放缓的焦虑。
写在最后
过去一年,中国的咖啡市场迎来了井喷,根据《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咖啡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67%,人均咖啡消费杯量更是达到惊人的 326 杯,接近美韩等成熟咖啡市场的水平,去年上海更是凭借着 6913 家咖啡馆登顶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另一方面,咖啡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尤其在新品研发上内卷严重,去年一年里,仅瑞幸一家的新品数量就有 113 款,相当于平均 3 天就上线一款新品。
此时 " 新中式咖啡 " 的出现显得正当其时,这个概念极富想象力, " 茶咖双基底 " 的产品延展性大、创新天花板高,给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风。
但另一方面," 新中式咖啡 " 由茶颜先喊出来,又显得有点讽刺。你可以看作这是茶颜在行业布局上的一个 " 高招 ",但同时这无疑也是咖啡品牌在创新上的 " 集体失位 "。可以想象未来一段时间,在 " 鸳央 " 的 " 鲶鱼效应 " 下,各大品牌一定会在 " 茶咖 " 上重金投入。
未来," 新中式咖啡 " 到底是 " 新蓝海 ",还是 " 昙花一现 ",只能交给市场来判断了。
关键词: 为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