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王莹岭
(相关资料图)
12 月 12 日早上九点,小磊和同事准时到店,49 天未见,店里积了不少灰尘,陈列还停留在上个月主推的秋冬面料。
小磊是广州秀泰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店长,店铺开在海珠区中大纺织商圈内广州国际轻纺城的一楼,主营针织布料。
作为广州最近一轮疫情的 " 震中 ",聚集了大批制衣厂的海珠区凤阳街康鹭片区成了疫情 " 重灾区 "。位于康鹭片区的 " 中大纺织商圈 " 也于 10 月 24 日封控停工。
11 月 30 日,广州多区解除临时管控,12 月 7 日," 新十条 " 发布。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经历了近 50 日的停工停业,广州海珠区中大纺织商圈于 12 月 12 日迎来复工。
康鹭片区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城中村,下辖康乐村和鹭江村。这里占地仅约一平方公里,却聚集着超过 10 万的常住人口,还有制衣厂和仓储企业 5200 多家,聚集了超过 30 万制衣行业从业者,95% 以上是外来人口,大部分人来自湖北。由于这里聚集了众多的湖北人,坊间称这一带是 " 湖北村 "。
所在的中大纺织商圈,作为整个中国首屈一指的纺织原料集散地,聚集了十多家布匹交易园区、63 个专业市场、2.3 万间商铺,直接从业人员 10 万人以上,关联产业人群超过 200 万人。
这里就像一座服装生产的 " 巨型工厂 ",牵动着广州乃至全国的服装产业,也影响着上万人的生存。
12 日,复工当天,时代财经来到康鹭片区,看到这个 " 巨型工厂 " 开始苏醒,服装产业链开始恢复运转,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们又充满了希望。
约客户,抢订单
当天下午 4 点,时代财经来到中大纺织商圈的 " 龙头 " 商城 " 广州国际轻纺城 ",走访发现,八成的商铺已经开业。
广州国际轻纺城共有商铺档口 4000 余间,提供针织、牛仔、棉麻、皮革等各色服装面料,在负一楼的辅料广场还有着各类扣子、贴章、烫画米、蕾丝、花边等应有尽有,全国各地的服装人聚集在这里,找灵感、找布料、找设计。
服装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全国面料看广东,广东面料看中大。" 作为中国最大纺织服装集散地,中大纺织商圈为庞大的服装产业提供了近 80% 的面辅料,是广州 130 多个服装市场的连接枢纽,也是全国布料市场经济晴雨表。
小磊提前三天收到复工消息,准备好新的陈列、样衣、主推色系,到店之后立马进行了新的调整,将门店入口的正中央挂上几件短袖、短裙、薄卫衣等清爽款式的成衣,淡绿、嫩黄、天蓝色系一扫冬日的沉闷," 这是我们开发部新做好的样衣,挂在这里可以给客人提供灵感,他们就知道我们的布料适合做成什么样的款式。"
" 整体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一点。" 小磊告诉时代财经," 下午的客流量挺多的,但比起最好的时候肯定是会少一些的,今天第一天开业,很多客人还会有一些顾虑,也在观望。" 据悉,广州国际轻纺城的日均客流量可以达到 8 万人次。
下午五点,距离结束营业仅剩两个小时,商铺门口堆着二三十袋赠送的版布,等待客户前来自提或者统一快递发走," 一般是先赠送客人一两米的版布,他们拿回去做好样衣,觉得不错才会下大货的订单,这中间一般会隔很久 ",在小磊看来,虽然今日到店的客人还没有大批量拿货,但送出的版布,预示着新的商机。
" 现在主推的面料是明年的春夏款,也有一些做反季的客户需要一些秋冬面料。" 复工后,为了明年的新订单,小磊 " 抢单 " 的目标明确,他打算邀约一些客户前来门店,或者带着新款样板找客户上门洽淡," 门店还是很重要的,很多客户还是想要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实物,这和看照片是完全不一样的 "。
在轻纺城中,小磊的店铺是幸运的。" 公司在佛山有办公室和仓库,10 月 24 日后,我们都统一到佛山办公,和老客户都有线上沟通,也可以直接从仓库发往外地。" 门店引流而来的新客户往往占 30%,11 月,虽然少了这部分的客源,但公司整体还能正常运转。
但对于轻纺城负一层 " 辅料广场 " 的商铺来说,闭店就意味着停摆。
李青的店铺主营各类蕾丝花边,12 日店铺开业对她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 " 复工 "。纽扣、花边等辅料和布料不同,不需要大量的仓储面积,往往就近存放在康乐村里,李青说," 店封住了,人封住了,仓库也封住了 "。
开店后,她在店门口的显眼处挂上了 " 半档出租 " 的告示,她的店铺约有 40 平方米,比负一楼大部分的辅料店铺要大一倍,为了缩减租金成本,她打算划出一半。" 今天还没有接到新的订单,主要是把之前累积的一些订单发走。"
被问及复工后的打算,李青似乎有点迷茫," 马上要过年了,现在也不上新款了,明年再看看吧。"
走出广州国际轻纺城,沿着主路瑞康路向南前进,在瑞康路右侧有许多个卡口可以进入康乐村。比起大型商场,这里的巷子显得更杂乱、更拥挤,租金相对也划算一些。
吴丽的拉链档口位于康乐西约新区二横巷,距离主路瑞康路仅 10 米,租金 20 万一年,进出货十分方便。此前她在康乐村内更为 " 深处 " 的银玲广场开店七年,那里距离瑞康路超过 500 米,店铺到期后,今年 10 月她搬来这里," 刚来没几天就封住了 "。
新档口有 50 平米大,干净透亮,到了晚上,在一排灯光昏暗的档口中格外显眼。12 日下午 1 点开门后,吴丽忙得顾不上店铺的陈列,打包好的货物快堆满了整个档口,和崭新的装修格格不入。她手头在不停地 " 赶工 ",把拉链的 " 拉头 " 安到 " 链牙 " 上,这是拉链的最后一道工序," 今天要发走一万条拉链,都是疫情前累积的订单 "。
" 现在还有七、八万条的拉链没有发走,平时工人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做出来,但现在工人比较少,我们自己可能要做十天半个月。" 吴丽在等新订单," 如果月底做完手上这一批还没有新订单,我们就回普宁老家了,过完年正月十三再回来。"
首日复工,商户们喜忧参半," 新订单 " 牵动着他们的心绪。布料行的小磊主动出击、积极抢单,而年关将近,更多的商户和李青、吴丽一样,在等待和蛰伏。但他们都同样期待,苏醒后的中大纺织商圈," 明年会更顺利 "。
康乐村有老板开始招工
几乎在同时,康乐村内的少量制衣厂也陆续复工。虽然大部分工人已陆续疏解回乡,但也有人选择留下,支撑起自己的生计,也支撑起康乐村服装制造业的链条。
疫情前,服装老板在纺织商圈买好布料、打好版,再直接拉到城中村内的制衣厂加工,一两天内,成品服装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
12 日,时代财经记者看到,康乐村内大量的水马、铁皮围墙还没有清理完毕,道路尚不通畅,有村里的管理人员守在村口," 现在还不允许机动车进入 "。布匹的送入、成衣的送出,还只能依赖一辆辆电动车。
张宇的制衣厂开在一栋 " 握手楼 " 里,需要穿过一条两米宽的巷子才能进入。这栋六层的楼梯房,包括张宇的工厂在内,有 11 家工厂,3 家得以复工。张宇的制衣厂在六楼,楼梯间狭窄,货物都直接用吊机从窗口往楼下送。
张宇赶着把积压的订单做完。" 这是我新出的货,靓吧?" 张宇指着地上的牛仔裤,两摞裤子整齐地码在地上," 这批货 40 天前就应该出了,有接近一千件,平时有 30 个工人的话一天就能做完,现在只有 5 个工人,要做十天半个月 "。
之所以能开工,得益于厂里还有 5 个没回老家的工人," 他们 4 天前刚从方舱出来,本来打算回家的,看到要复工就留下来了。"
兵哥和胡姐是其中留下来的一对夫妻,他们 11 月 30 日进入方舱,隔离了 7 天后才出来," 回去过年还有那么久,还是来上班赚点钱好。"
从 11 日上午 11 点到晚上 12 点,工作 13 个小时,夫妻俩做了 99 条裤子,一条裤子可以赚 10 元的工价,共 1000 元。12 日,他们下午 1 点才姗姗来迟,到晚上 9 点才只做了 30 条。" 感觉厂里人比较少,没有气氛,就不是很有动力 ",胡姐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出她 " 摸鱼 " 的动机。
张宇厂里的工钱计件支付,每一捆货上有一个条码,做完后用手机扫码,计数和计费会自动录入一个叫 " 简单算 " 的小程序系统。兵哥和胡姐共用一个计费系统,系统上显示,12 月以来,直到 11 日他们俩才有了第一笔收入。复工两天,两人一起赚了 1477.5 元。平日里,他们一个人每月能赚五六千元,会寄两三千元回江西老家,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12 日,张宇接到了新订单," 我复工之后就发了朋友圈,有十三行、沙河顶批发市场的客户就来下单了。"
康乐村内的 " 康乐大桥 " 也出现了招工老板的身影,他们对恢复产能有着迫切的需求。
" 康乐大桥 " 其实是一座长度不到十米的石桥,但却是康乐的招工 " 胜地 "。每天上午八点,康乐大桥周围就开始聚集前来招工的老板和找工作的工人,老板们往往在大桥以东一段 200 米的路段招揽工人。上百个招工的老板和更多的应聘工人可以把整段马路填满。
13 日早晨,一位康乐村内的纺织工人告诉时代财经," 今天有看到招工的老板,大概 30 个左右。" 虽然比起往日少了很多,但看到了复苏的希望。
为了应对新订单,过两天,张宇也打算再去 " 康乐大桥 " 招点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