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变身“中乔”,再续13年IPO长跑|今日热门

2023-03-09 11:34:35

来源:钛媒体

文|斑马消费,作者|范建


(资料图)

推进 IPO 长达 13 年,期间两次过会,却始终无法成功上市。" 乔丹体育 " 应该是 A 股历史上最惨的 IPO 公司,没有之一。

解决了与 NBA 巨星迈克尔 · 杰弗里 · 乔丹之间的纠纷," 乔丹体育 " 变身 " 中乔体育 " 卷土重来。近期,该公司再向上交所主板递交新的招股书,已获受理。

不知道,这一次丁国雄能否得偿所愿。

变身 " 中乔 "

时隔多年,乔丹体育再度觊觎资本市场时,它的名字已变成了 " 中乔体育 "(以下根据实际,分别称为 " 乔丹体育 " 和 " 中乔体育 ")。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生产销售运动鞋服,只是 " 乔丹 " 这个商号不能再用了。

其实,早在 2010 年,乔丹体育就开始筹备上市。当年 9 月,公司的 IPO 申请即获受理,次年 11 月,顺利过会,眼看即将以 A 股 " 运动鞋服第一股 " 的身份亮相资本市场。公司已经计划好,于 2012 年 3 月正式上市发售,募集逾 10 亿元资金,扩大自身规模。

2010 年,乔丹体育的营收规模为 29.27 亿元,门店数量 5374 家,两项指标均在李宁、安踏、匹克、特步、361 度等 5 家企业之后,排名国内自主运动鞋服品牌第六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NBA 巨星迈克尔 · 杰弗里 · 乔丹迅猛出手,实施精准打击。具体过程,暂且按下不表。漫长的诉讼,让乔丹体育错过了上市时间。

2017 年,乔丹体育二度 IPO 过会,还是因为与迈克尔 · 乔丹之间的纠纷,让公司的上市之路再度中断。

又是几年过去,乔丹体育终于解决了与迈克尔 · 乔丹之间的最主要矛盾,再启上市征程。

虽然几度错过了上市时机,但公司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

2021 年,中乔体育营收规模增至 58.43 亿元,排在安踏、李宁、特步、361 度等 4 家本土运动鞋服上市企业之后,位列第五位。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公司旗下专卖店数量为 6269 家,略高于特步和 361 度,排名自主品牌第三位。2019 年 -2021 年及 2022 年 H1,中乔体育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6.29 亿元,高于 361 度,位居自主品牌第四位。

本次上市,公司计划募集资金 10.64 亿元,主要投入到鞋生产基地扩建、全国战略直营店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建设等 4 大项目中。

十年恩怨

福建晋江,被称为 " 中国鞋都 "。安踏、特步、361 度等国内知名运动鞋服上市企业的总部,均坐落于此。

当然,曾几何时,这里也有着众多名叫 "X 迪 "、"X 克 " 的品牌,通过打擦边球,将产品大量销往下沉市场。

中乔体育老板丁国雄,就是晋江土著。原本,他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后来,他和父亲丁老岁一起,出资参与当地一个集体所有日用品厂的改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了一个体育用品王国。

这时,在太平洋彼岸的 NBA 赛场上,迈克尔 · 乔丹这个伟大的篮球巨星,正在冉冉升起。

1990-91 赛季和 1991-92 赛季,20 多岁的乔丹,带领着公牛队,两次拿下 NBA 总冠军。

不知是出于对品牌的敏感,还是纯属巧合。1991 年,丁家人就注册了 " 丹桥 " 商标。此后多年,又陆续注册了 " 卖丹乔克 "、" 麦克 MC",以及侧身上篮的形象商标。

2000 年,迈克尔 · 乔丹第二次退役," 乔丹 " 商标被注册,乔丹体育正式成立。一时间,中国市场出现了 " 美国乔丹 " 和 " 中国乔丹 " 并行的局面。

毫无疑问,在乔丹体育早期的发展中,迈克尔 · 乔丹的流量,为公司品牌的打造,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也为公司的资本道路埋下了祸根。

从 2012 年开始,双方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诉讼拉锯战。直到 2022 年,才基本尘埃落定。

最终的结论是,乔丹体育被判停止在企业名中使用 " 乔丹 " 商号。"QIAODAN"、" 侧身上篮 " 的图形商标,中乔体育仍有完整的商标专有权。中文 " 乔丹 " 商标,中乔体育拥有商标权,但需进行区别的合法使用。

错过的时间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丁国雄也许会想,如果不是与迈克尔 · 乔丹之间的官司,如果公司能在 2012 年成功上市,他的乔丹体育,到如今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可是,没有如果。

在忙着与迈克尔 · 乔丹打官司的这些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在多次重大赛事的刺激,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迎来了飞速发展。

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本土运动鞋服企业,借助资金优势,快速做大规模,头部企业之间的座次也发生了改变。安踏体育(02020.HK)超越李宁,雄踞本土第一。2021 年,安踏的营收规模已达 493.28 亿元,同期,中乔体育为 58.43 亿元。而在 2010 年,两家公司的差距只有不到 45 亿元。

安踏体育的成功逆袭,除了主品牌安踏的持续增长之外,更有公司借助资本手段对外并购,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功劳。

2009 年,安踏将意大利品牌 FILA 中国商标权及运营业务纳入囊中;2015 年收购英国品牌 Sprandi;2016 年,拿到迪桑特中国大陆独家经营权;2017 年,与 Kolon Sport ( 可隆 ) 成立合资公司……

经过十余年的培育,FILA 已成为安踏体育收入的半壁江山,2021 年,FILA 和安踏品牌的收入规模双双超过 200 亿元。这也被视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经典案例之一。

李宁(02331.HK)虽然被安踏超越,但它与中国体育界的关系根深蒂固,在体育赞助方面,拥有其他品牌无法超越的优势。过去几年,李宁在打造国潮概念,树立 " 中国李宁 " 的同时,同样借助资本之手,快速实施国际化。相继抄底香港休闲服装品牌堡狮龙(Bossini),意大利 Sitoy AT 及其副线品牌 i29 等国际知名品牌。2022 年中,以李宁为首的中资财团,用 1 亿英镑,收购 Clarks 集团 51% 股权,将 Clarks 这一欧洲顶级鞋履品牌收入麾下。

老大哥们珠玉在前,特步国际亦出海扫货。于 2019 年,相继拿下 " 盖世威 "、" 帕拉丁 "、" 索康尼 "、" 迈乐 " 等品牌。

不过,无论是安踏体育之后的收购,还是李宁、特步国际的海外买买买,都难以复制 FILA 在中国的成功。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中乔体育也坐不住了。2020 年,公司以 6250 万美元,增值率 4346.83%,收购茵宝中国 100% 股权,拿下了这个英国足球服装品牌在中国的品牌知识产权。

茵宝创立于 1924 年,早在 1987 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2005 年,因品控不善,大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品牌形象大损。

后来,茵宝多次转手,但无论是在耐克手中,还是在艾康尼斯旗下,都没让其走出困境。巨头们办不到的事,中乔体育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