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未经证实的传闻,引发的震荡效应究竟有多夸张?相信最近两天的比亚迪,必然深有体会。
故事起源,还要从7月12日早盘,港交所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1日花旗银行席位持有比亚迪股份股数约为3.88亿股,较7月9日持股数1.63亿股增长约2.25亿股讲起。
(资料图片)
十分巧合的是,早在2008年,素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在搭档查理·芒格的建议下,与王传福相识并决定入股比亚迪。
很快,同年9月26日,由巴菲特一手创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斥资2.3亿美元(约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最终认购的比亚迪2.25亿股。
并且自此之后,十分坚定的持有,14年以来一股未卖。而从比亚迪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来看,该公司仍然为其第四大股东,持股数为2.25亿股,持股比例达到7.73%。
综上,无论出于巧合也好,另有隐情也罢,外界不免纷纷开始猜测:一定是巴菲特选择彻底“清仓”了比亚迪。
即使后者第一时间进行了官方回应:“根据港交所及证监会相关规则,大股东减持需进行权益申报,查阅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平台,未显示减持信息,以股东权益申报为准。”
奈何,就像文章开篇所提及的那样,传闻的威力还是远超想象。受此影响,截至昨日收盘,比亚迪A股、港股股价,还是不可避免的分别下跌4.72%、11.93%。今日开盘后,同样继续维持着颓势。
事已至此,有些东西已然无法逆转。作为旁观者,亲眼见证了上述“插曲”的发生,总感觉另有蹊跷。而在翻看了诸多分析后,突然发现所谓的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更像是一场乌龙。
背后真正的原因,实际上为港交所规则的改变,使得前者所有的实体股票,均变为了电子股票,而电子股票需要通过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券商通道,这些券商都有一个CCASS账户。
更简单来说,只是持有形式的转变,并非传言中的“清仓”。
作为另一项论据,根据东北证券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交流显示,后者已经对外澄清:“目前还没有减持计划,如果真要减持自然也要公告,没有公告也验证了并非减持。”
相比之下,就我个人角度出发,要知道自2008年以8港元每股的价格买入比亚迪后,14年间巴菲特的收益超过了35倍,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仅以目前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为例,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7.1万辆,同比增长141.4%,环比增长35.3%。1-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246.7万辆,同比增长122.9%。
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130.8%,环比增长47.6%。1-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达到224.8万辆,同比增长122.5%。
与此同时,6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26.1%,较2021年同期15.3%的渗透率,提升10.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5.0%。
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27.4%,较2021年同期14.6%的渗透率,提升12.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1%。
无独有偶,从比亚迪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6月整体销量达到134,036辆,同比增长162.7%。乘用车销量达到133,762辆,同比增长168.8%。DM乘用车销量为64,218辆,EV乘用车销量为69,544辆。
整个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641,350辆,同比增长314.90%。顺势成功超越特斯拉,问鼎半程“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并且只要下半年产能端足够给力,按照其目前手中握有的订单量,最终全年突破150万辆几乎没有任何难度,甚至不排除冲击200万辆大关的可能性。
至于花费较大篇幅,去阐述这些内容的根本目的,还是想要更好的证明:以目前比亚迪表现与势头,处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市场中,仍具有较为可观的成长空间,相信也会更好的反馈到股价与市值上。
所以选择立即“清仓”,完全是不合时宜与逻辑的。
但是文末,仍然想要再次提醒大家,就过往经验,越是表面光鲜的事物背后,越是隐藏着风险与危机,巨大的“泡沫”往往会在狂热的簇拥下被戳破。
投资有风险,入局需谨慎,恳请时刻记住巴菲特一直所提倡的投资:“在市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市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