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本文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1.背景
(相关资料图)
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是主导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获得了发展但是其规模和比重低于农业。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呈现出现重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等特点;金融业亦逐渐发展并且出现了金融资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服务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
制造业依然强大但是其比重则开始下降;特别是随着部分产业的对外转移,整个经济中的实体成分有所减少而虚拟成分则开始增加,但是二者基本上还是平衡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美方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因此出现了软化与服务化;
但与此同时,产业出现了空心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失衡。从总体上看,美方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在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中,资源禀赋、分工状况、贸易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需求结构等因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科技进步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科技进步不仅是历次主导产业更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深刻影响着不同时期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方基于大国开放模式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霸权的出现和不断巩固,使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即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之前被推崇的结构软化、服务化、技术化相结合的“稳定性较强”的现代型产业结构遭到质疑。
2.美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
(1)农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
哈罗德˙福克纳认为,1783—1860年这一时期为美方的农业时代。农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粮食,成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陈宝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农业促进了交通和工业发展,但它主要还是服务于农业的。韩毅、张兵指出,对于对美方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有四种划分:
第一种划分是18世纪60-70年代;第二种划分是18世纪90年代;第三种划分是19世纪初;第四种划分是19世纪50—60年代。哈罗德˙福克纳认为,美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90年代。
当时英国移民塞缪尔˙施莱特在美方仿造的阿克莱特式的水力纺纱机以及与普罗维登斯的商人阿尔梅和布朗在罗德岛州的帕塔基特创办的第一家纺纱厂,标志着美方工业化的开始。WaltonandRockoff也指出,新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引发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促使美方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制造业经济转变。
(2)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
陈宝森认为,始于1861年的南北战争带来了工业革命,是美方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催生婆”。这一时期,制造业取代农业成为美方的主导产业,美方逐步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并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WaltonandRockoff指出,这一时期美方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美方制造业生产率快速提高且产值、就业、贸易的占比和增速都超过了农业。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时期的中央管制经济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斯福“新政”,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蒲玉梅、钱德勒、马亚华、WaltonandRockoff等指出,工业经济时代美方的工业和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工业呈现重化特征;二是制造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一方面,轻工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并成为工业的主导;另一方面,资本和生产集中、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的使用推动了制造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钱德勒进一步指出,这一时期美方的产业集中运动,先是基本消费品生产的水平集中,再是制造业的垂直集中。
(3)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
丹尼尔˙贝尔指出,二战后美方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多余劳动力迅速从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二是公共部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从就业人数占比来看,这一时期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陈宝森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成熟的工业经济推动美国逐渐成为服务业占主导的社会。
这一时期,随着美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其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景跃军认为,第三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占据了美方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三二一”产业结构是与美方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
胡立君等指出,在二战后美方服务业壮大的过程中,虚拟经济的发展尤为迅速。然而WaltonandRockoff认为,虽然这一时期美方的制造业不再是主导产业,但仍占据重要地位,表现为其绝对值和生产率的高速增长。
王福君、胡立君等则注意到这一时期美方开始出现制造业外移:一方面,战后初期美方为躲避贸易壁垒,在西欧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制造业生产;另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方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始向新兴经济体输出低端制造业。刘琳、雷云燕认为,美方先偏重传统工业后转向新兴工业的产业政策推动了其工业结构的现代化和高级化。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陈宝森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美方大量涌现,推动美方经济迈进了知识经济的大门。其中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就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广泛、迅速传播。博思沃斯、特瑞普利特以及景跃军、王晓峰等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是美方“新经济”的主要动力,因为其延长了经济增长期。徐广军、张汉鹏从长波演进的视角分析美方的产业结构,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方经济进入第五个长波;
而第五个长波以信息通信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这一时期美方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许多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美方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尚鸿指出,第四次科技革命最早发生并应用于美方,提高了美方各产业的研发强度和技术密集度。陈宝森认为,制造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以及消费者对服务需求增加,使美方由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过渡。
至于同期美方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得以巩固,则归功于信息网络化的推动。王达、刘晓鑫指出,20世纪后期美方经济开始呈现明显的金融化和“去工业化”特征,金融资产规模膨胀且盈利能力提高,而制造业却不断萎缩。针对这一时期美方日益明显的产业空心化,李晓认为,对美方产业空心化的审视不能简单等同于产业结构软化或“去工业化”,其实际上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的“相对空心化”。
Burke等认为,产业空心化对美方的制造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并证明了美方制造业中海外生产的比例与国内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武文超等认为,美方产业空心化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传统产业加速外移和新兴产业成长的迟滞性,却造成了美方国内实体经济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