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条:如何催生出高碳价?欧盟成功招数可借鉴

2022-11-27 21:33:38

来源:第一财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出席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表示,为了实现到2030年前的减碳目标,届时全球的平均碳价需要达到75美元/吨。扫描全球主要国家的碳市场,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碳配额售价不到30美元/吨,新西兰碳价在48美元/吨左右摇摆,韩国碳价格低至15美元/吨不到,中国碳价格维持在58元/吨上下浮动。相比之下,欧盟目前的基准碳价达到了76欧元/吨,并且今年一度摸到了99.22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点。对此,完全有必要总结一下欧盟推高碳价的成功经验,以助全球参考与借鉴。

碳减排的有力风向标

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外,更需全力降低传统石化能源的使用占比以助碳减排。但必须承认,减排是一个社会公共目标,作为碳排放最主要实体的企业往往会基于经济人的最大化利润目标,而忽视或者损害碳减排的公共目标,或者当选择承担公共目标的机会成本小于实现经济人目标的机会成本时,企业一定不会主动做出碳减排行为,很多时候可能就是阳奉阴违与暗度陈仓。因此,在加大对碳排放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非常有必要通过市场机制对企业减排形成鲜明的引导。


(资料图片)

碳交易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机制安排。在碳市场中,碳排放权是最为基础的内容,这一金融品种的总量由政府控制,并向社会与经济主体分配碳排放配额,其所代表的是企业可向环境排放的碳限额。不仅如此,企业等社会和经济组织都可以自由参与碳排放权的买卖交易,那些减碳与控排较好且没有用完自己手上碳配额的企业可以将碳配额的余量拿到碳市场出售并因此获利,而那些碳排超标的企业为了生产需要抑或是免遭处罚,则从市场上购买更多的碳配额指标,由此实现碳减排的阶段性以及终极性目标。

既然作为碳市场的交易标的,碳排放权就必须有明确的价格标签,而且如同所有市场中价格工具的重要性一样,碳价格也是碳市场的核心风向标,且实际过程中碳价格的走高意义非常重大。高碳价意味着企业碳排放的高成本,那些重排大户要想超标排放就必须花大价钱从市场上购买到碳配额,由此便可倒逼更多企业更好地进行自我减排,比如增加内部碳减排的设施投资等,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最终所得方可大于购买碳指标的总体所失。同样,那些自我控排与减排做得好的企业由此多出来的碳配额指标因为碳价的走高而大幅增值,乃至通过交易最终获得的收益也可抵消或者超过前期为减排而投入的成本,也就是碳交易所得要大于碳设施投资的总体付出。长此以往,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自觉减排与控排,人类碳中和愿景便可如期实现。

推高价格的力量组合

在全球24个碳交易系统中,欧盟碳市场是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启动至今已运转17个年头,覆盖30个国家(包括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和瑞士),控排量约占欧盟45%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但即便如此,欧盟的碳价格也走得异常艰难与崎岖。2005年上线交易首日,欧盟碳价格为20欧元/吨,金融危机时期,碳配额需求急剧萎缩,碳价一路降至只有7欧元/吨;新冠疫情暴发后,欧盟碳价格再次被打到15欧元/吨之下。不过,面对碳价格的起伏,欧盟总是以足够的耐心在政策层面做着持续性改进,最终让碳价回升到目前的历史高位。全面地审视,欧盟推高碳价格主要来源于以下力量的组合:

第一,多层次交易平台制造了欧盟碳价上涨的拱卫力。与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只有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碳交易平台完全不同,欧盟有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Climex联盟、绿色交易所以及被收购但依然独立运行的Nord Pool等五个主要碳交易平台,五大交易所在职能上错位发展,同时又互相连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碳配额可以在平台之间自由流动与转让,由此更容易让市场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此外,也正是众多交易平台优质与完善的服务供给,使得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长期高居全球首位,而活跃的交易是成就价格上行的最重要动力。

第二,多元投资主体制造了碳价上涨的托举力。对于一个功能健全的碳市场来说,仅有交易平台但没有参与者的积极参与,也只能是一个好看的花架子;另外,让政策框定的企业参与碳市场,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发挥了碳市场的融资功能,如果没有投资功能,不仅碳市场的结构不完整,整个市场也不会产生较为乐观的交易量与活跃度。正是如此,欧盟碳市场特别注重从融资与投资两端为众多投资主体参与市场提供支持,由此培育出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阵容,其中既有企业,也有自然人;不仅有机构组织,也有个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潮涌动之下碳价焉有不涨之理?

第三,丰富的交易品种制造了欧盟碳价上涨的牵引力。欧洲碳市场既有现货产品交易,也有标准化减排期货合同产品,同时还有围绕着碳产品以及各种追踪欧盟碳配额期货的基金等零售产品,其中欧盟碳期货交易量为现货的30倍,非常清晰与充分地发挥了引导投资者市场预期的作用。对于一些碳排放企业,除了借助现货市场解决自己碳配额供求问题外,也能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的做多或者沽空交易来获利,同时实现风险的对冲;对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参与碳市场交易不仅可以丰富自己手中的金融产品,而且开辟了一条新的财源。各路资本将碳产品作为理想的投资对象,巨量资金在碳市场集结,碳价不断获得空中加油的力量。

第四,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制造了欧盟碳价上涨的推动力。为应对需求侧压制和配额过剩对碳价形成的冲击,欧盟每年发布截至上一年底碳市场的累积过剩配额总数,然后将过剩配额总数的24%转存入MSR,实际操作则是在年度配额拍卖量中减去相应的数额,比如截至2021年底欧盟累积过剩配额总数14.7亿吨,那么下一年度配额拍卖将减少3.5亿吨,也就是2022年的拍卖配额比当年年度配额拍卖总额少了近四成,由此向需求方传递出配额递减与稀缺的信号,从而制造出碳价上涨的预期。

第五,“限额与交易”原则制造了欧盟碳价上涨的作用力。“限额与交易”原则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上限的前提下,内部各排放源可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放量,且该上限会逐年降低,最终实现减排目的。原来欧盟打算碳排放配额年度递减率自 2021年起由原来的1.74%升至2.2%,但考虑到2.2%的年度递减率无法帮助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因此限额递减可能会提升至2.6%,碳配额供给小于需求的格局由此被进一步强化,反映到碳市场上碳价便获得了上行的动力。

第六,碳税制造了碳价上涨的策应力。碳税与碳交易是欧盟碳市场的两个重要支柱,除了覆盖一切二氧化碳的重排放行业外,欧盟的碳税机制还比较健全与完善,部分国家对不同燃料来源的排放实施不同税率,同时超额排放与依规排放的税率也完全不同,而从碳税出台至今,欧洲各国碳税整体呈上升趋势。作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有力政策补充,碳税力度的加大,必然将更多的碳排放企业倒逼到碳市场中来,由此充实碳市场繁荣与碳价走高的微观基础。

第七,调高目标制造了欧盟碳价上涨的刺激力。从最初的30%,到后来的40%,再到今天的55%,欧盟确立的2030年气候目标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碳市场的配额总供给是由欧盟的总减排目标决定的,减排目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碳市场的减排力度和减少配额总供给。据欧委会发布的量化评估报告,在40%减排目标要求下,碳市场2030年减排力度为43%,而在新的目标之下,碳市场减排力度大约会提升到62%~65%,也就意味着配额总供给下降得更多,由此引导碳价走高,而碳价的走高,意味着那些超额减排并有富余配额的企业盈利增多,从而更广泛刺激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

带给中国的主要启示

中国碳交易市场至今运行了一年半的时间,目前碳价格相比首日开盘价上涨21%,成绩无疑可圈可点。但相对于欧盟碳市场,中国碳市场毕竟还显年轻,如果能够吸收欧盟较为成熟的经验,非常有可能打开碳价格的更广阔上升空间。

欧盟千方百计地将碳价格推升上去,但碳价爬升显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此,政府一直在政策层面不停地慢火加温。从国内碳市场看,碳价格上升趋势还不稳定且波幅较大,有必要像欧盟那样出台灵敏性的碳价调控政策,包括在重污染行业开征碳税,倒逼更多企业进入碳市场,按照碳配额完成情况动态管控新年度的碳配总额,制造出二级市场碳价上涨的政策预期,同时有必要在碳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碳交易活跃度是带动碳价的重要力量,而多元的投资参与主体以及多样化的产品供给是欧盟碳市场活跃的核心因素,但目前国内碳交易还不旺盛,经常出现单日交易量几万吨甚至几千吨的情况。另外,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控排企业,并且还是一对一的现货交易,不仅可以匹配的流动性不足,而且交易效率较低。为此需要引入更丰富的市场参与群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

与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应的是碳市场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产品必须多样化。具体来说,国内碳市场产品的构建与更新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基金类产品,以目前的新能源基金、绿色基金、ESG基金等为基础,支持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专项碳基金品种,并实现新老碳基金产品标准的统一,同时融入更多的碳减排指标。二是债券类产品,包括在碳市场发行类似银行间市场的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产品,同时支持银行将各种符合标准的碳质押与碳抵押等功能产品进行资产证券化。三是期货类产品,它们对控排企业与市场参与者来说既能提供较为明确的碳价预期,也能通过对冲操作而获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连续、公开、透明、高效、权威的远期价格也能缓解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易风险管理。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关键词: 交易平台 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