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峰处与友人相见,在低谷处与花呗相拥

2022-12-15 12:38:45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仿佛曾经的唾弃与谩骂,过去的告别花呗浪潮,已然是上辈子的事情。


(资料图片)

相熟的装修队小老板在朋友圈晒出了记账单。这个双肩沉重的中年男人,在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中收入全无,只能靠花呗养活一家子,靠借呗给工人发工资。如此苦苦支撑,只为有机会复工。

“下个月 9 号还款,又让我缓了一口气,生活嘛,有时候没那么好,也没那么难。”

“以前总是骂花呗,现在不骂了,花呗和信用卡还是给了我最后一点尊严,没钱真的很无力,说话都没有底气。”

“不怕大家笑话,我借呗、信用卡都申请不到。500 块的备用金真是陪我度过了最难的那段日子。”

视频中,一个男人走进小卖部买打火机,店主提供了一块和两块的不同选项,男人踌躇后选了一块钱的。付款时,男人说用支付宝,但是店主家只有微信。场面瞬间冷下来,好心的店主或许是听出了他的困难,表示打火机送他了,并让他帮忙扔下垃圾。之后,男人在装垃圾的纸箱里发现了店主塞给他的半包香烟,非常不好意思,他转身对店主说:“我过了 9 号再来。”

这样一条看似普通的视频,却在抖音上获得了超过 4 万多条评论,一些人是被店主的善良所感动,但更多人则是被那句“我 9 号再来”所击中。

他们说:“花呗,成了男人最后的尊严。”

他们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 ‘ 容易 ’ 二字。”

他们还说:“希望刷到视频的人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可见,太多人的花呗史背后,隐匿着一段血泪往事。

成年人的世界,在顶峰处与友人相见,在低谷处却只能与花呗相拥。

一些人大骂花呗是高利贷,是消费主义,收割着 21 世纪的杨白劳。

一些人指责花呗用户,认为他们毫无自制力,只想着超前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些人更甚,呼吁大众不要和用花呗的人做朋友。

中国经济研究院发布的《90 后攒钱报告》中,提到了被很多人所忽略的真相:90% 的“ 90 后”用花呗是为了省钱,只有 10% 存在超前消费;90% 的“ 90 后”表示自己会理智消费,不会买不需要的东西。

何况,真正在使用花呗的群体,不仅仅是人们惯常以为的那群最受报告欢迎的消费生力军,即所谓的 Z 世代群体。

数据显示,花呗的用户 33% 是“ 90 后”,14.3% 是“ 70 后”,而“ 80 后”用户占据了 48.5% 的高位,他们是妥妥的家庭顶梁柱。

殊不知,在另外一些人的生活里,花呗也许是低谷期的最后一根拐杖。

如同装修队的老板和买烟的男人,在不足为外人道的窘迫之中,只能靠着花呗撑过最艰难的日子,维持最后的尊严。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花呗,有人视为洪水猛兽,有人却视为雪中送炭。

诸如这样的信贷工具随处可见,不过是金融借贷中最为普遍和低门槛的种类。 人类对于金融工具的运用历史,可以说长达数百年,放宽些甚至是数千年。利用这类工具的重点在于,一个人从花呗获得流动性之后,他的目的所向。

所谓的“发薪日贷款”,指得是凭借工资单进行贷款,等发放工资之后再还。这种贷款形式几乎不需要担保,借款周期也十分灵活,相应的利率也高一些。

对于这种做法,美国的不同州持不同态度,有的允许,有的禁止。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对这两类社区做了一个长达 8 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允许“发薪日贷款”的社区,其抢劫、伤人、夫妻吵架的几率,都要比禁止“发薪日贷款”的社区低许多。

原因在于,很多没有存款的人,选择借钱仅仅是为了度日,如果走投无路借不到钱,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选择其他极端方式,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

显然,花呗又陪伴一群人,熬过了他们的低谷期,推着他们迈向了新的人生。

终究是那句老话:

关键词: 芝加哥大学 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