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旅游是指前往惯常环境以外的、持续时间不足一年的出行,具有移动性、异地性、暂时性等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需求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占据80%左右市场的休闲旅客,二是商务出行者;主要供应方包括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提供者。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之前,全球旅游行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UNWTO的统计,2009~2019年间,全球国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平均达到5%,其中2019年达到15亿人次,同年旅游出口收入达到17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服务贸易的28%和商品服务出口总额的7%。但是,三年来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使世界旅游业受到了猛烈冲击。根据UNWTO的数据,2020年有5000万旅游业从业者失业,截至2022年4月,有96%的旅游目的地设置了出行限制,而2022年1~7月游客人次仅为疫情前同期的43%。
如今,在旅游经济不断修复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是否能够实现“绿色复苏”的可持续愿景。根据UNWTO的统计,2005~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至少增长了60%,而交通运输相关排放在2016年达到全球排放量的5%,如果不加速去碳化进程,2030年碳排放量将超过2016年的1.25倍。联合国大会也认为,应当将可持续旅游置于全球包容性复苏的核心。
而我国作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旅游市场(世界旅游业理事会预测2032年我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市场),也将是推进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需要适当提升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关注程度。鉴于此,本文将从ESG视角从报告披露程度、细分行业的评级情况、区域ESG水平三方面,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在我国,旅游行业ESG报告披露程度表现向好,并具有提升空间。从行业总体看,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情况报告》统计,与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交通业、文化体育业、零售业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率均低于60%,其中零售业仅为约30%。港股市场披露率相对更高,根据《港股上市公司2021财年ESG信息披露统计研究报告》,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消费品业的ESG报告披露率分别为100%、88.91%,其中消费品业包括酒店、休闲设施、餐馆等行业,其总体披露率处于九大行业最低位置,仍有提升空间。
以旅游业下细分的酒店行业为例,根据《2022中国酒店ESG投资价值报告》的调查,在25家酒店企业中(本土、港资、外资酒店企业占比分别为34%、40%、24%),外资与港资酒店企业的ESG报告披露数量与质量均高于本土酒店企业,其中90%左右本土企业2021年才开始披露相关信息。在以上25家酒店企业中,以独立报告形式披露ESG信息的企业占比为64%,ESG报告篇幅超过25页的企业占比为82%,报告中包含碳排放情况、能源使用、环境目标、气候变化行动的比例分别为91%、68%、79%、34%,可见目前酒店行业对环境议题关注度较高,但在披露指标方面暂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可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酒店行业ESG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阻碍ESG生态的良性循环。
旅游业下细分行业之间的ESG评级情况存在差异。根据中财大绿金院等机构的统计口径,与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包括住宿业、餐饮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文化艺术业。具体来看,住宿业ESG评级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现象,5家企业中仅有2家评级在A级及以上,其余处于C-级及以下;餐饮业ESG评级状况不佳,3家企业均评级在C-及以下;道路运输业大部分评级水平较好,35家企业中71%在B级及以上,其中A+级、D+级及以下企业数量均为6家;航空运输业高低评级参半,13家企业中仅7家在B级及以上;零售业低评级企业数量超过高评级,97家企业中C+级及以下比例约为57%;文化艺术业表现也不佳,9家企业中只有2家在B级及以上,最高评级仅为A-。可见,旅游行业下各细分行业的ESG评级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交通运输业表现相对较好,住宿业与零售业处于中游,餐饮业、文化艺术业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最后,部分地区ESG水平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从绿色金融发展情况看,中财大绿金院等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在31个省份的绿色金融综合排名、市场排名、政策排名中位置相对靠后,表明省内绿色金融的实施效果仍有提升空间,可以基于ESG理念、从旅游业视角思考,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推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综上,为了提升ESG水平,我国旅游业可以从提升对ESG评级的关注度、完善报告ESG披露程度与披露标准、推进地区绿色金融实施效果三方面发力,从而进一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共生态经济研究院特聘院长。感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张荀参与整理部分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