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平到底是啥?为何会计都为此愉悦
剧集中,会计森若说,她超级喜欢结平的瞬间,脸泛笑意。
那么结平是个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同时了解结账和复式记账。
(相关资料图)
会计期末对帐簿记录进行的结束工作叫做结账。结账的结果是平衡的,就称为结平了。结平代表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结平是普遍采用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语言,借贷记账法是用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西方的复式记账的借贷记账法基本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恒等式为:Asset(资产)=Liability(负债)+Equity(权益)
等式的左边为Debit(借方),右边为Credit(贷方)。它可以近似地简化理解为,左边的资产是“欠”的(资产的占用),右边是“欠谁的”(资产的来源)。
中国的复式记账又称龙门帐、天地合帐;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傅山,为山西票号设计,简单明确,适用民间商业会计核算。所谓龙门账法乾坤大严谨晋商世人夸。
“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分为“进(收入)”、“缴(支出)”、“存(财产)”、“该(负债和资本)”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
“天地合账”,又名“四脚帐”、“天地盘帐”、“登销扎彩帐”;格式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来账”(即收账),称为“天”;下格记“去账”(即去账),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金额必须相等,故称“天地合”。记账规则是“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
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
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举例:张三请客户吃了一顿饭花费100元,如果是不懂会计的人记账,会在小本上记一笔,吃饭花100.
但是会计会记,借:销售费用-招待费100,贷:银行存款100.
如果让第三人来看这两种记账,看到第一个的反应就是张三吃了顿饭100元。看复式记账的反应,哦,张三请客户吃饭100元,没有使用现金,使用银行付的钱。
我们可以明显对比出来,第二种记账方法给人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也就是更能准确的描述出业务的实际情况)。
记账方法一般分为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的优点:
(1)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内容和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能够试算平衡,便于查账和对账,检查账户的正确性
(3)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
复式记账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目前我国的一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都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基本机构:借贷表示的增减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所记录经济内容的性质
资产、成本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
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
备抵账户的结构与所调整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
(1)资本、成本类账户结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公式: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公式: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本期收入净额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无余额
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本期费用净额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无余额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会计分录的三要素: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的符号(借方和贷方)、记录的金额
会计分录的分类:
(1)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
(2)复合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为了清楚的反应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不要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多选不选多借多贷)
试算平衡分类
(1)发生额的试算平衡:直接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2)余额试算平衡:直接依据财务状况
复式记账除了保证正确,更反映业务全貌,信息量大
试算不平衡表示记账一定有误。
但试算平衡不能表明记账一定正确,在漏记、重记、借贷方向记反、账户记错、借贷方向同时少记或多记相同金额等情况下,均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
在不存在上述纰漏的情况下,试算平衡的结平便是“龙门合”、“天地合”的愉悦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