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是美国70%,人口是美国四倍,为什么内需没有美国旺盛?

2023-03-17 15:52:54

来源:罗sir职话

的确,从最新数据来看,我国GDP将会在未来的不久全面超越美国,与此同时我们的人口还是美国的四倍,看起来我们的内需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现实情况不是我们没有内需,而是大多数人的“手头紧”。


(资料图)

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要说一个人没有需求,一个经济体没有内需,这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大家普遍都没钱的话,那反而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内需如此低迷了。

先看一组数据:

在全球GDP前十国家中,内需占GDP的比例,其中美国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居民消费也就是内需,占GDP比例为82.6%;中国为55%、日本为70%、德国为68%、印度为68%、英国为65%、法国为75%、加拿大为70%、俄罗斯为60%、意大利为66%。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我们的内需占GDP比例是最低的,这一数据客观上说明了,虽然经济总量我们很高,但落到每个人头上,消费对GDP的贡献其实是很低很低的。

是因为我们没有消费需求吗?当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手头紧。

一些经济学家和学者,一般都会说,我们的内需之所以这么低,并非是因为居民手里没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人喜欢存钱,风险意识普遍很高,消费上不敢大手大脚,所以养成了储蓄习惯。

这个理由乍一听非常实在,看起来好像是这样;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去年我国储蓄总额增加了17万亿,平均下来每个人往银行里存了一万多元,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说,我们是超额储蓄,今年内需一定会起来。

但其实呢?

这增加了17万亿,更多的是中产阶级卖房、卖股票之后的投资性资产,在高度不确定性的今天,全部被存进了银行,保本低风险,因此这笔钱并不是超额储蓄,而是过去的“投资资金”。

因为去年我们还处于封控状态,疫情的影响根本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在这个基础上,普通人的收入不减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会增加呢?

因此,疫情三年之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手头应该更紧了。

手头紧,那是因为没钱,但从我们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来看,我们也不至于那么没钱,像印度人均GDP只有几千美元的国家,消费占比都比我们高,理论上我们的内需不至于如此低,因此要想弄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单单以“薪资低”这个理由,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那答案在哪里呢?

答案在居民负债表中。

要知道,房地产在我们的GDP总量当中,是占据着四分之一的位置的,房地产被称为支柱型产业毫不为过,基于此,当大量的家庭贷款首付三十年买房后,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内需很难在GDP占较高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富豪再有钱,一天最多也只能吃三顿饭,和两瓶红酒,最多买一些奢侈品,对于日常开销来说,他的客单价可能很高,但消费频次也就这样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壮大中产阶级群体的原因。

换句话说,当更多的普通人手头紧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不管是外出就餐,还是旅游娱乐,这些消费占比必然不会太高。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当一个家庭首付贷款买房为此背上三十年沉重负债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三十年里),他们的一部分收入都要拿去换房贷,还要算上高昂的利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本用于消费的支出,必然会面临削减。

从数据来看,我国居民负债金额达到200多万亿元,人均负债高达14.3万元;其次,我国还有接近2亿的“房奴”,我国居民购房贷款总余额为38万亿,算上未来几十年内70万亿的房贷利息,这些钱,本质上都是消费的一部分。

而从家庭资产结构来看,房地产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家庭资产结构中,有70%左右的资产都是房地产,加上贷款买房,因而很多人口袋里是没有现金的,都是房子。

一套房子就占据了家庭资产的70%,因此很多家庭的现金是没有多少的,再算上子女学费、生活开支以及生病意外等必备金,留给消费的开支自然也就不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国人的储蓄习惯的确非常强,但是这是特殊的国情吗?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的确是特殊的国情。

为什么我们的储蓄观念这么强呢?本质上是因为,国人的不安全感很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国人的社会保障相对疲软,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有钱不敢消费,害怕生病、害怕意外、害怕养老、害怕失业,甚至害怕年龄大了找不到工作。

因为个人和家庭没有太多的社会保障,因此只能靠自己,在只能靠自己的大背景下,有钱自然才是王道。

以前面的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现了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例如更高的医疗报销比例,让人们不至于害怕生病,例如学费减免、失业金和员工的权益保障等等,这方面都做的比较好。

当一个人、一个家庭,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时候,有社会为他们兜底的时候,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的时候,自然才敢于消费,才不害怕消费。

我们看到美国的居民消费在GDP中占据高达80%的比例,很多人嘲笑美国人太傻,动不动就喜欢花钱,不知道节约一点,节俭一点,但其实是因为美国的保障体系很好,这就导致了哪怕美国有很多流浪汉,但可能别人过得依然比国内一部分人要好。

保障体系,能够让人无后顾之忧,而没有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够更好的大胆放心消费。

不仅是员工年龄歧视,找工作难,还有教育和医疗相关的保障,甚至失业之后的保障都做的相对比较好,过高的福利可能会养一些懒汉,例如欧美的流浪汉,他们就是不愿意工作,就是靠着福利养自己,但这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在这种福利体系下,把赚来的大部分钱,都拿去消费了。

一个人的消费,其实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一个社会的钱在交易与交易之间快速流通的时候,无形之中就能够创造财富的增值。

不管是内循环也好,还是促进内需也好,我们提了有好几年了,为什么消费依然起不来呢?

主要原因当然是大量的普通人手里根本就没钱,或者说没那么多钱,因为买房已经让很多家庭都负债了,每个月都要拿出一部分收入去还贷,在不敢失业的前提条件下,自然不敢消费。

其次,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这加剧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让人们的消费习惯更趋于保守,而不是激进;疫情三年,无疑加剧了这一现象。

尽管我们的人均收入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不是最低的,但我们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的确是最低的,没钱是一部分原因,房地产透支了人们未来的消费,同样也是一部分原因。

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当房地产作为支柱型产业的时候,我们也可能会被房地产本身反噬,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中,大量的人贷款三十年买房。

而这贷款的三十年,其实就是透支的我们未来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换句话说,今天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居民房贷的高企,本质上是以透支未来消费为代价的。

过去我们常常以三驾马车来比喻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投资和消费,现在总人口开始下降,人口红利开始减退,投资自然会跟着相对减少,而出口由于人工成本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相应减少。

而目前,唯一的支撑点就是内需,但扩大内需恰恰是最难的,因为没钱是很难以人力意志去改变的,而长期来看,未来五年内,提振内需都会是一个比较艰难痛苦的事情。

这个是由结构性导致的,将来也会用结构性去化解。

消费是很重要,但要想提振消费却也很困难,要满足这个条件,必然要对房地产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出改变,而这两步,都是道阻且长的事情,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