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难?“绿色信贷”助企业转型成真

2022-02-15 16:26:11

来源:九慧

“是在转型,还是在给自己挖坑?”从传统机场照明设施安装转向照明节能改造,积极转型中的上海某能源技术公司步步艰难,因融资难“腹背受敌”。窘困之下,负责人不禁踌躇。

贷不来款?贷款周期长?这些问题都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找到了出路。2021年上海市金融的改革与创新,让这个曾经一度陷入低谷的公司如逢“甘雨”,转型两年后就迎来营收突破千万的“好势头”。

而在此背后,是上海银行业整体衡量体系的变化—优先扶持绿色行业,落后产能即使回报再高也不放贷。这是一条“绿色信贷”的道路,更多优质企业得以脱颖而出。

贷不来款,转型遭遇“创业低谷”

邮箱里,四五个跟着自己打拼了小十年的项目经理寄来了辞职信;一旁的财务报表上,职工2个月的工资还是一个个空格;烟灰缸里,厚厚的烟蒂堆积在一起……去年7月盛夏,有着10年资历的“创业老兵”冯亚林正经历着公司转型的艰难“阵痛”。

就在当天下午的公司例会上,面对合伙人提出的“接些以前老活”的提议,“我承认我们在冒险,风险我来担!”掷下一句“军令状”,冯亚林没有一丝犹豫地投了反对票。

2013年从一家民航公司辞职,拉上几个同伴成立能源公司,冯亚林做起了给机场安装照明设施的生意。

飞行区里的照明灯具需要民航的专业许可,安检区内的灯光照明要更明亮,候机区里商业区的灯光得让旅客感到舒适……看上去只是简单的“装灯泡”,实际上整个机场的照明系统需要上百种不同型号的灯具。正逢国内机场高速建设期,10年里冯亚林带着他的团队包揽了首都机场在内的全国20多家机场的照明灯安装工程。

到了2021年,公司规模虽说还算不上大,但也有了40多人,每年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过从当年年初开始,公司连续两次在竞标中败北,冯亚林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以前只要价格合理,就能轻松竞到项目。现在项目少了,竞争越来越大了!”

就在今年,一个老项目的“返工”给了冯亚林一条新思路。那是公司为太原机场候机楼大厅安装的照明系统。“怎么灯坏得那么频繁?”机场的一通电话让他们重回当年的施工地。

对整个5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大厅进行“地毯式搜捕”后,冯亚林他们得出了一个有些吃惊的答案:原先公司只负责装灯,电网系统由机场自己负责,供电系统本身的杂质太多影响了电路供应,而3年前安装的大量金卤灯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候机厅每年电费就高达33万元。

“不如试试"合同能源管理"的路子。”找到了症结,冯亚林却想得更远,“用LED灯替代金卤灯,再对线路进行优化,就能省下一大笔能耗,这是公司的一个新出路。”

合同能源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被引进国内的一种商业模式。以太原机场项目为例,冯亚林的能源公司负责节能改造项目的前期投入、方案设计、实施和8年维护,同时承诺节能率不低于50%。作为客户,太原机场则只需要将每月省下来的电费作为报酬支付给世纪竹邦。

改造后,候机厅总体能耗从每小时123千瓦减成54千瓦、每年节约电费13.14万元……能源公司收获了转型中的第一桶金。

一炮打响,却并没带来后续的一路顺利。

160万、300万、500万……接手的节能改造项目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公司前期一次性的项目支出同样越来越大。尽管国家对节能服务行业有税收、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融资却仍成了拦路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