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代表性城市郑州,出台了涵盖了利率、首付、土地、购房资格、补贴等多方位政策,首付比例从60%下降到30%,从2016年来,能够调整放款商业贷款认定条件的限购城市,这30%的比例是否相当于银行贷款的保险呢?房价悲观时的预期呢?
在2019年时,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了全国3万余户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债务情况,接近六成的家庭有负债,平均债务收入比为1.6,可以解释为债务相当于一个家庭不吃不喝的要工作一年半,这个负担并不低,像美国,2000年时,家庭负债率收入比为1.5,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前飙升的为2.1,之后回落到1.7。
中国的居民收入中有76%为住房贷款,24%为各类消费贷,可以说,居民的主要财产也就是房子,房产占到了家庭资产的近七成,而在美国居民的财富中,72%的是金融资产,房产占比不到28%,这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文化观念有关,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像美国这样去理财。
在西方,自有住房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现象,二战之前,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当时地广人稀的美国也一样,1900~1940年美国的自有住房率45%左右,二战后才逐步开始增长,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达到了68%,英国在二战前自有住房率只有30%,战后到金融危机前达到了70%。
对于习惯了租房的人来说,房子就是个住的地方,而自有住房率的上涨是因为一部分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那部分以前就有房的人,成为房主,房子成为了重要的资产,随着房子的数量和价格的攀升,房产变成了国民财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房主后,自有住房的比例自然开始升高,所以政府为讨好这部分选民,不让房价下跌,无房者也想尽快买房,赶上房价上涨的财富快车,政府便通过出台政策,降低买房的首付门槛和按揭利率,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现象,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居民因为债务的居高不下,很难抵御经济衰退,人们的财产几乎全部为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在2008年的危机中,每4套按揭贷款中就有1套资不抵债。很多人的资产一夜清零。
这就是房产作为单一资产不利情况,抗风险性非常差,想想历次的房价上涨都是在经济的上升期,近期一次的大涨是在2016年,也是那年出台了收紧的政策,随后一直执行房住不炒,稳房价的策略。
因为房价严重地影响到了居民的消费,在2014~2017年间,低收入的近50%人群,储蓄基本为零或者为负,因为消费下渗,自2015年起,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个人消费贷激增,使得很多年轻人的钱又再次被提前消费掉。
此次对房地产的放松也是无奈之举,房价的上涨,居民债务的攀升已经影响到了消费,如果继续让用于消费的资金引入到房地产,等于把现在的难题推向未来。
针对此次调控的细节,可以看出,政府的实际目的是解决一些企业债问题,如开发商因为频繁暴雷所欠下的高负债,还有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以及现有冗余的库存。放松房地产,实际要释放一部分资金。
有房的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卖出手上多余的房产,从而换得资金,再选择按揭购房,既解决了新房的压力,手中又有了流动资金,要么投资,要么消费,还能帮助缓解部分流动性问题。
在此轮的调控中,郑州作为省会,作为多方位的调控城市,并不是要起到试点作用,向其他城市推广调控尺度,郑州本就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创造了河南省20%的GDP收入,却只吸纳了全省10%的人口,城市至少还有近一半的扩容空间。
但现在是否是房价的低点和入驻的机会,需要根据区域或个人所从事的行业而定,陆续应该还会有类似于省会城市的陆续开放政策空间,但此轮已经失去了房价上涨的动力,人口、供需和通胀,并不适合“无脑接盘”模式。
关键词: 房地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