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我深刻体会到了:在生存面前,鸡娃啥也不是。
2022年是魔幻的一年,它颠覆了我们过去几十年来的一贯认知。也许从2020年起,一切就已经不同了,命运的齿轮偏移了它一贯的方向。
又或者,它只是露出了本来的模样。
大部分中国人自80年代起,就没怎么吃过苦了。小打小闹不算,我们已经近半个世纪没有遭遇战争,饥荒,瘟疫,天灾,人祸了,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更何况过去的半个世纪,经济还一直走在上行通道。
我们这代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是不能否认,这是有史以来物质最为充沛,甚至过剩的年代。
仅物质条件而言,即便是现代的普通人,可能都比古代的皇帝老儿过得好。最起码皇帝没有手机玩吧!我老早就想过了,如果给我机会穿越,我是绝对不会去的,除非往前20年内穿,还能考虑一下,回去囤点比特币、房子啥的,年代再远就不行了,不是在打仗,就是连抽水马桶和卷筒纸都没有,日子绝对过不下去。
人类已经过了太久的好日子了,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常态。就算没有瘟疫、天灾和战争,经济也不可能像喜马拉雅山一样,永远向上,永远高耸入云。更别说喜马拉雅山也是有顶的。
经济学有个理论叫“康波周期”,它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的。康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个为期50-60年的周期,在一个周期内,经济会经历回升、繁荣、衰退、直至萧条,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这个周期就叫做康波周期。
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根据康博理论,我们目前正处于经济下行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国际经济正在经历从衰退期向萧条期转变,离经济的最低谷还远着呢,至少20年内,看到底的希望不大。
康波理论有句名言,叫“人生发财靠康波”。意思是除了少数顶尖人才,大多数人的命运是随波逐流的。普通人一辈子大概有3次发财的机会,当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机遇来的时候,抓住了,你就有机会积累财富,抓不住,你就被浪打下去了。
换句话说,个人命运也是受时代所左右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70后和80后的际遇差。
70后毕业的时候,经济刚刚进入高速回升期不久,他们一边积累财富,一边占据了之前空下来的大部分岗位。70后的学历门槛并不高,很多人甚至可以先上车后补票,先列入晋升考核名单,再拿下成人本科学历。
等工作几年积累了一定资本,又刚好遇到买房热潮,顺路就上了车。等到延迟退休政策来了,70后也差不多要退休了,不受影响。他们之前累积的资本,又可以支持他们的孩子买房。
反观80后,作为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社会的学历要求高了,读书不卖力不行。80后刚出社会就发现房价火箭式上升,凑得起六个钱包还好,凑不起光靠自己是上不了车的,等等看看,只会越来越后悔。
80后到了生育年龄,国家又开始鼓励二胎三胎了,上面有4个老人要照顾,下面有一双儿女要养,好不容易熬到快退休,人生过了大半了,又要延迟退休……
出生年份仅仅差了10多年,人生际遇就千差万别。
所以我常常想,我们现在的鸡娃策略,对孩子的预期,会不会从方向上就是错的?
万物都可经济学,虽然大家都说不要把养孩子看成一种投资,但说到底,只要有预期,就存在回报率。总的来说,对孩子完全没有预期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我们鸡娃图什么?
鸡娃普通版:希望孩子能上好的高中,继而上好的大学,再考个研,出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凭两代人的积蓄,差不多买个房,组建个家庭,生儿育女……
鸡娃低配版:读个本科,二本也行,将来能自食其力,不要啃老就行……
鸡娃高配版:读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考上最好的中学,拿奖拿到手软,985刚合格,top2还不错,有能力要出国,将来找工作必须得高大上,出社会就是精英……
这其实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良好的前提下的美好设想。
鸡娃潮,开始不过20多年,这20年是学历价值不断上升的20年,是90后、00后的父母发现在孩子的学习上稍作投入,就可以获得巨大回报的20年。
孩子小的时候,牺牲一点金钱,牺牲一点童年,可以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先人一步,用学历这块敲门砖,去敲定一个更好的机会,少走一些弯路,提高他们对人生预期,这是值得的。
但这一切是在经济上升的前提的前提下才成立的:
第一:今天对孩子投资的1块钱,可能在未来可以创造10块钱的回报。花10万元补习费,可以让孩子上顶级名校,今后获得百万年薪的回报。
第二:当孩子毕业踏进社会时,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可供挑选,只要手握学历这块敲门砖,就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
可是一旦经济上升这个大前提没有了,这两个预期也就自然被打破了。事实上,从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端倪。
第一:教育进入了激烈的内卷模式,补习费用不断上涨,花几百万把孩子推到本科,毕业以后他可能要10年才能赚回这点钱。同样的,还有留学的回报率,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花大几百万让孩子读一个国外的学历,回国之后还是一样要去人才市场跟国内读本科、硕士的一起竞争同样的岗位。
父母们现在还能咬咬牙,勒紧裤腰带送孩子去留学,去补习,将来呢?将来经济情况没有那么好,孩子的回报率更低,父母的教育经费更少,还会这样不计成本地去鸡娃吗?
当年卖房子送娃去留学的人都后悔了,因为卖掉的房子,娃再怎么努力都挣不回来了。
第二:鸡娃的预期建立在市场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对高学历人才切实有那么多的需要的前提下。从现在的竞争情况看,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而普通的岗位,虽然现在对学历的要求越提越高,但是当经济下滑后,企业说不定会发现没有必要招那么高的学历,没有必要再支付这方面的溢价。
现在已经出现了二本普通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不如工地技术工种的倒挂。不是有那么个段子吗,这点钱招民工是招不到的,只能去招大学生。
尴尬的是,在鸡娃过程中,不仅父母抱有预期,孩子也一样。孩子从小吃了那么多的苦,勉强压抑爱玩的天性去刻苦学习,不就是因为从小到大一直有人在耳边灌输: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学校,就能有光明的未来。
万一光明的未来没有如期而至怎么办?
日本的平成废物就是这么来的。他们未必真的是废物,更像是时代的牺牲品。
这代人的童年在日本的经济巅峰度过,他们目睹了父母不太费力就能获得的优渥的生活,以为自己只要和父母一样考上大学,就能收获同样的回报。
可是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已经衰败了。
他们要么放低预期,更加辛苦地工作却获得不如父母的收入,过着不如父母的生活。要么索性躺平,宅在家里,逃避这个残酷的社会,让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父母来负担自己的生活。
有没有想过,或许鸡娃的尽头是个坑,是个父母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也许比起学习能力和学历,乐观的生活态度,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冒险精神才是经济低谷期的年轻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