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和 2022 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超过 20%,但股价当天就下跌了 8.71%,之后的交易日又跌了 2.68%?
根本止不住股民们把这个 " 器械一哥 " 跟 " 制药一哥 " 恒瑞连起来看,尤其是在迈瑞董事长李西廷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到标题的这句话之后。
2020 年一季度,恒瑞的财报显示现金储备达到了顶峰的 87.7 亿元。业内的共识是,这家药企看上去要比 " 只会融资烧钱 " 的百济神州要健康不少。之后它的股价几乎破百,这是一个神话般的转型案例。" 不喜欢融资借钱 " 的恒瑞硬生生用自己买药挣的钱,扛着 30 亿到 50 亿元的创新药研发成本,还能在生物药领域稳稳占据第一梯队。
不过之后的故事大家也知道,现在股价不到 30 元,裁员还在继续,恒瑞被行业和媒体唱衰。
迈瑞其实刚刚是打完 " 败仗 ",它的处境可真没有 2020 年初的恒瑞好。它核心的三块业务——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线(呼吸机、监护器等)、体外诊断(IVD)和医学影像实际上都获利于 " 疫情红利 "。但相比于圣湘生物等动辄几十倍的业绩增长,以迈瑞的行业体量,它几乎算是在红利期 " 隐身 " 了。
要知道,医疗器械圈一直有个说法:迈瑞学国际(以罗氏为主),国内学迈瑞。但在最需要快速反应、资源重注的时刻,它犹豫了。代价就是 502 元的股价历史高位,跌去了近 40%,市值蒸发超过 2000 亿元。
这就是迈瑞的现状,自己跑得慢不说,又硬生生地给自己 " 制造 " 了一堆竞争对手。抛一个投资圈可能有些极端的观点:你有那么多钱都没用,你又不懂得怎么花。这个评价,跟恒瑞一样,不花钱并不算一种美德,尤其是当别人都跑起来时。
而且迈瑞只会比恒瑞更被动,因为器械比药更符合集采的逻辑,现在迈瑞的 IVD 和骨科业务已经开始大面积进入集采,之后的节奏只会越来越快。
恒瑞当年就是预防自己的产品进入集采,才主动往创新药领域转型。结果步子走得太大,两头失守。在传统业务上,石药、齐鲁等几个老对手把集采规则研究得太透,反而坏事变好事,迎来新的局面。在创新业务上,不愿意烧钱就意味着要牺牲速度,这对于投资人来说会是很大的风险。
至少现在看来,迈瑞在集采上表现出来的优势并不大,风格也较稳健。在新业务上,反正几个常规对手微创、乐普和威高,已经大量地在通过子业务 IPO 的方式布局了。
心脉医疗(支架)、心通医疗(心脏瓣膜)和微创机器人等三家 " 微创系 " 已经完成了 IPO,微创电生理刚刚在科创板通过首发过会。在乐普生物完成了 IPO 之后,乐普诊断和乐普心泰也在拆分 IPO 过程中。威高是完成了骨科业务的独立上市,如今在推动血液净化(透析)业务上市。
从资金储备量来看,这三家最多的都不及迈瑞的一半,但摊子铺得却大很多。包括很多一夜暴富的 IVD 企业,也都在通过投资等方式寻求疫情后的市场机会。现在的局面就是,迈瑞一家用 A 战术,其他家都是 B 战术。我们当然可以说这就是领先者和追赶者的区别,但任何一个行业追赶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的。
再说一个有关人性的小故事。当年京东异军突起时,不少大巨头来疯狂挖角,组织架构偏传统的京东根本挡不住。最后京东也是用了一招,把一些子业务相对独立出去,给予团队更大的回报预期,才相对稳住了局面。
前段时间,迈瑞发布了首个员工持股计划。行业里都说,这个动作的核心意义就是稳军心,因为迈瑞被 " 暴发户 "IVD 企业挖得太狠了。
这次董事长出来直接说没必要分拆上市,会增加很多管理成本。不知道那些手里攥着不少大 offer 的管理层人员,作何感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