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可
我国经济发展可谓踏上一列高速列车,不仅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让周边国家都望尘莫及。今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了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中,我国数字经济已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二。
(相关资料图)
据了解,我国2021年移动支付业务量高达1512.28亿笔,比上一年增加了280.08亿笔。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数字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发展的十分完备。并且,我国智能制造覆盖的服务范围已经达到了9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高达75.1%。
当然,我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除了各大企业的技术支持外,还有国家的重视。比如江西全省2021年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成功超过万亿元,增速居全国第3。
不得不说,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概念,是我们通过对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和使用,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除了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我国也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如今国内风电光伏并网总装机容量已达到6.7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正荣方案》,到2025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实现新建厂房光伏覆盖率达到50%。不过,我国涉及光伏产业的公司也不少,要问谁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很多人都会说是市值4500多亿元的隆基股份。但要说真正的“光伏产业第一人”,那就是曾经的中国首富,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了。
施正荣本身的经历也非常传奇,他从“弃婴”被别人收养,靠着自己的才能走出大山,之后又以“洋博士”的身份回归祖国,以180亿成为中国首富。但是,仅仅8年时间,他就从光伏行业的英雄变成了财富和信用双双破产的人,真可算是传奇人物。
明明我国光伏行业正处在上升阶段,为何施正荣会从顶端跌落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施正荣出生于1963年,因为家里贫困而被母亲送到施家收养。好在养父母对他非常爱护,还鼓励他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施正荣本身也十分勤奋,16岁时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考入长春光机学院。之后在1983年,他又获得了吉林学士学位,3年后甚至取得了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
直到1988年,施正荣被派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留学,之后还获得了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于是,他便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值得一提的是,他甚至解决了“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世界难题,被教授连连夸赞“施正荣是我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2001年,海外归来的施正荣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事实上,多晶硅是光伏产业中最困难的部分,而他也是在国内光伏产业最困难的时候入了局。
2001年至2005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3万至4万吨,当光伏产业在2005年发展起来后,各国对多晶硅的需求也猛然增加,多晶硅的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贵。2005年,尚德成功上市,并筹集了4亿美元。2006年,施正荣也以186亿元人民币,成为了中国首富。但是,购买多晶硅依旧是件难事,施正荣想找德国、美国购买产品,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对不起”、“卖完了”。
谁能想到,2006年12月,亚洲硅业以低调的姿态在青海省成立,并在生产线完工前成功获得尚德的巨额订单。此时业内人士才得知,施正荣就是这家新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
并且,国内光伏行业依旧很有希望。据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前光伏产业将保持30%的年增长率,未来40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
据统计,2005年至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从68兆瓦增至16600兆瓦,是过去十年的244倍。当时,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排进了前10名,而这背后就有施正荣的功劳。因此,有人表示,施正荣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的差距缩短了至少15年。
但是,施正荣能拉起光伏产业,却也难以承受巨大的投资。要知道,开发光伏产业需要不仅是材料,还有最关键的技术。尚德在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时就开始使用国产设备,为了设备和原材料,他带领供应链中的许多制造商到国外学习,让这些制造商了解市场需求。
不过,研发、材料往往都需要成本,由于尚德成本高昂,遭受了重大损失。到2012年,尚德美股市值蒸发了近60%。2013年3月,无锡尚德只能破产重组,涉及金额高达170亿元。
无锡尚德破产重组后,施正荣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施正荣偶尔出现在中国光伏市场,仍然是各种行业会议的嘉宾。并且,施正荣通过6年的努力,研发了eArc,一种基于晶体硅电池的轻质柔性组件。与传统光伏组件相比,eArc的安装成本差不多,但它更轻、更薄,还能实现单人搬运。
如今,许多国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无疑是光伏。到202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TW。到2050年,如果70%的电力都要来自光伏发电的话,装机容量还将达到25TW。可以看出,未来光伏行业还是充满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能源机构表示,到2025年中国多晶硅和硅片的全球生产份额将达到95%,世界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不过,施正荣的国籍已经转到了澳大利亚,未来或许也不再是中国光伏第一人。
关键词: 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