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集团
“复星债务达6500亿元”、“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复星深陷舆论漩涡不久,标普全球评级9月16日公告称,将复星国际长期主体信用评级及其担保的优先无抵押债券的债项评级自“”下调至“-”,展望负面,并将其流动性水平的评估调整至稍欠。
标普调整复星国际评级,核心问题还是对其债务问题的担心。根据复星国际发布的截至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复星国际总资产8496.85亿元,流动负债合计3754.0亿元,非流动负债合计2757.6亿元,负债合计6511.6亿元。
(相关资料图)
也正是这一总负债数字,复星国际被描述为“资本巨头正在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挑战”。
不过,对于网络盛传复星国际“6500亿元债务压顶”,复星国际方面回应称,这个债务数字实际上是其合并报表的全部债务,包含了旗下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的债务。而金融机构的债务和企业的传统债务不是同一个概念,复星国际真实的企业债务实际上只有2600亿元。
进一步拆解,这2600亿元债务,还包含了旗下如豫园股份和复星医药等并表子公司的债务;而对这些债务,复星国际是不负连带责任的。真正归属于复星国际的负债,只有1000亿元。相对应的总资产是2700亿元,对应的每股N@V(净资产价值)应该在20元左右,并不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
可以看到的是,近期,中国企业被评级机构调整评级,几乎成了常态。据统计,3家国际债务评级机构中,在2022年内穆迪一共对75家企业采取负面评级行动,包括评级下调,负面展望和负面观察,其中67家为民企。标普对62家企业采取负面评级行动,其中59家为民企。惠誉对67家企业采取负面评级行动,其中64家为民企。
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政府信用支持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再融资环境严峻的背景下,集中遭到评级下调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常态。
回顾2021年,复星在美元债市场出现大面积违约的恶劣环境下,成功维护了评级并完成长久期美元债和欧元债的发行。
而针对境外媒体于9月13日报道的“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和部分国企摸底与复星系企业往来敞口”一事,9月14日,复星回应称,所谓“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 纯属子虚乌有。
复星称,公司已通过多个渠道向监管机构求证,中国银保监会未要求商业银行摸底复星的财务敞口,与复星合作的多家商业银行从未收到相关通知。
复星国际(00656.HK)执行总裁、CFO龚平表示,“复星近期看似频繁的减持和出售是过去几年坚持投退平衡的财务战略的延续,动态梳理和优化资产组合,是复星持之以恒的工作,并非仅为了应对目前的市场环境而作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复杂的外部环境,加大了舆论对集团资产处置的关注度,导致了片面解读个别资产处置行为,而忽视了集团资产优化的大原则,即长期动态优化。”
另据复星官网显示,9月14日上午,复星党委书记、复星国际副总裁祝文魁在北京拜会了北京市国资委有关领导。复星称,双方围绕复星与北京市国有企业在医药健康、消费、科技、金融等领域长期以来开展的合作,以及参与国企混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未来加强合作、推动项目在北京加快落地进行了探讨。
复星方面表示,此前2020年、2021年,集团连续两年“退大于投”,持续兑现投退平衡,未来,将在集团层面投退平衡前提下,更多推动由子公司聚焦战略并购,集团层面在2022年份将继续实现“退大于投”。另一方面,以资产退出充实在手现金,夯实流动性安全垫,应对外部市场波动;适度压降有息负债,逐年降低财务杠杆率。维持跨地域、跨行业的资产组合,分散风险。
截至9月16日收盘,复星国际报4.96港元/股,跌幅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