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八九千,为什么自己只有两三千?统计错了吗

2022-11-28 15:36:40

来源:陌生的好城市

为什么每年平均工资的计算结果,总是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呢?尤其是在前段时间,相关统计部门公布了2021年平均工资数据之后。


(资料图片)

根据平均年薪来计算,即使低收入地区,每月人均收入也达到了5000左右,而高收入地区每月收入接近10000。

但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多数人身边的普遍工资往往都在2000~5000元之内。那么数据为什么与实际生活区别如此之大呢?

01

平均数仅是平均数

其实从数据角度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往往是利用平均数来做统计的,而从平均数这个角度来看,数值中往往对于最高和最低都起到一定的平均作用。

如果以地区5000元作为标准的平均值,那么当普遍个体收入低于5000时,就说明了在此地的居民当中,存在一部分的高收入人群。

虽然占比方面不会过多,但这部分人的月收入或已达到了普遍居民收入的两倍之多,也因为这部分人的存在,收入平均值往往就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同的表现。

但无论怎么说,或许高收入人群的基数并不会过大,且收入也并不会呈现无限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数据方面或许应该产生一定的上下幅度。

但从每年的平均数据来看,基本上都是保持上涨,难道是说,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已经打破常态,成为了无限制增长了么?或许,并不是,而仅是因为平均工资或与工资。并无过多关系。

02

平均工资与实际工资

首先,应该先明确一点,就是国家方面在计算工资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只单纯计算计时工资(月工资或是年工资)收入,而是会囊括除此之外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特殊情况补助型工资。

也就是说,工资数据 中包含着常见性工资以及偶然性工资。从实际生活角度来说,个体往往计算的仅是常见性的工资,对于奖金,以及特殊情况补贴之类的并不会有过多的计算。

且大部分情况下,个体在收到工资的时候,往往会直接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消费的安排,所以从个体来说,这部分资金的用处或许并不大。

而计算的涵盖,也导致了平均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符的情况出现。

那么回归到个体来说,如果想得到更贴近实际的平均数值,来明白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怎么样,应该怎么做呢?难道仅能通过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么?

03

数据获取

数据的产生以及计算结果,往往需要两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在于计算能力,一方面在于信息获取渠道。

当个体想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收入在本地中具体如何,其实可以通过相关的招聘平台,以及招聘渠道来了解。

但是从了解的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数据应该保持一定的理智,且在数据采集以及信息采集这个过程中,应该采集的是本行业而不是泛行业。

比如说,个体的实际工作为服务员,那么就要先细化到具体行业,例如餐饮类、金融类、科技类等。

而在行业以及职能确定后,在根据招聘信息中的数据来进行匹配,但是从数据真实的角度来看,或许最高数据和最低数据都应该排除掉,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障数据方面的贴合。

如此计算之后,正常情况下,计算结果往往与个体的实际工资,其实也就不会有过多的差距。

那么如此计算后,如果工资仍然低于计算结果又表明了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个体不努力造成的结果么?

04

时间或是收入的成因

其实从收入来说,一方面在于个体的努力,一方面在于时间方面的投入。从职业来看,个体如果想在某一行业内做到可观的收入。

除了个人努力外,从业时间往往也会影响到实际的收入水平,且时间年限越高,往往收入水平也会越高。

也就是说,个体数值与计算数值的明显不符,代表的或是工作稳定性的缺失。

虽然产生工作稳定性缺失,往往是因为行业普遍情况造成的,但个体的选择与放弃也造成了一部分的原因。

05

结语

数据,在商业时代中,是一个可以将个体具象化展示的工具。

虽然从这个角度看,显然缺乏人性化,但数据的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回归到收入数据来说,如何评定个体收入的实际价值呢?

或许并不在是否高于平均收入,而在于收入能否大于支出,当收入大于支出,即使工资水平低于数据,那么对于个体而言,或许也没有过度关注的必要。

关键词: 也就是说 实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