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和成研究报告 香精香料、新材料板块稳健发展

2023-04-25 10:30:53

来源:华安证券

1、新和成:国内维生素头部企业,业绩短期承压

国内维生素头部企业,四大基地+两大平台,将产业链纵深发展到极致。公司自 成立以来,先后在浙江新昌、浙江上虞、山东潍坊和黑龙江绥化建设了四大生产基 地,其中新昌基地主要从事维生素 A,维生素 D3、生物素、原料药等的生产;上虞 基地主要负责维生素 A、维生素 E、PPS、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等的生产;潍坊基 地主要负责香精香料、高端新材料、蛋氨酸等的生产;2017 年,公司在黑龙江绥化 建设生物发酵产业园,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法生产麦芽糖、维生素 C、维生素 B12、 辅酶 Q10 等产品,公司也自此逐渐形成了化工+和生物+两大核心平台。

四大生产基 地协同发展,公司将纵深产业链做到极致:以维生素 A 中间体柠檬醛与维生素 E 中 间体芳樟醇不断延伸发展香精香料业务;以柠檬醛中间体异戊烯醇延伸发展原料药 业务,目前 500 吨/年氮杂双环项目开始生产并销售;以蛋氨酸中间体氰化氢、硫化 氢和维生素 E 中间体异氟尔酮发展新材料业务,公司以现有产业链为核心极致纵深, 不断加强自身一体化优势,厚增利润。


(资料图)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主要是维生素行业需求疲软所致。2022 年全年实现营业收 入 159.34 亿元,同比增长 6.82%;实现归母净利润 36.20 亿元,同比减少 16.8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5.86 亿元,同比减少 14.19%。

单季度来看,公司 2022Q4 季度实现营收 40.24 亿元,同比减少 6.02%,环比增长 8.90%;实现归母净利润 6.09亿元,同比减少 36.41%,环比减少 23.58%,2023 年 Q1 季度实现营收 36.12 亿元, 同比减少16.15%,环比减少10.23%;实现归母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减少46.55%, 环比增长 5.57%。目前国内维生素整体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根据百川资讯,截至 2023 年 4 月 20 日,VA 价格为 91 元/公斤,较 2022 年年初下降 66.9%,VE 价格为 78 元/公斤,较 2022 年年初下降 10.34%,2022 年我国维生素行业整体较为疲软,主 要是由于国内维生素产能持续扩张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需,这也是公司业绩短期承 压的主要原因,此外,受宏观因素影响,公司部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成本 有所上升,随着未来维生素库存消解,下游需求恢复,公司业绩有望恢复增长。

公司香精香料、新材料板块稳健发展。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略有下滑,2022 年公 司毛利率为 36.94%,同比减少 7.57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 22.83%,同比减少 6.5 个 百分点。单季度来看,2022 年 Q4 毛利率为 34.12%,同比减少 4.72 个百分点,2023 年 Q1 毛利率为 31.69%,同比减少 9.86 个百分点,公司盈利能力整体略有下滑, 主要是由于维生素行业整体疲软所致。分业务板块看,公司营养品和香精香料板块毛 利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22 年公司营养品板块毛利率为 36.59%,同比减少 10.45 个 百分点;香精香料板块毛利率为 48.97%,同比增长 6.84 个百分点,新材料及其他板块 毛利率为 70.79%,同比增长 42.26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香精香料板块、新材料板块 及公司蛋氨酸业务全年稳健发展,量价齐升,保持较高增长率,为公司业绩做出较 大贡献。

公司三费管控合理,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2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0.77%,同 比增长 0.04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 3.17%,同比增长 0.3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 为 0.28%,同比下降 1.55 个百分点。单季度来看,2022Q4 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0.83%, 同比增长 0.4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 3.98%,同比增长 0.9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 率为 0.53%,同比下降 1.42 个百分点,2023Q1 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0.81%,同比增 长 0.28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 3.37%,同比增长 0.84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为 1.40%,同比下降 0.19 个百分点。由于 2022 年公司销售人员薪酬、佣金增加以及 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增加导致 2022 年期间费用率整体稍有增长,但公司三费整体 呈下降趋势,管控合理。

此外公司一直注重研发投入,研发费用逐年增长,研发费 率连续多年均维持在5%以上,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8.59亿元,研发费率为5.39%, 同比增长 0.10 个百分点,2023 年 Q1 研发费用为 1.90 亿元,研发费率为 5.26%, 同比减少 0.19 个百分点。

公司维持了较好的现金流水平。2022 年公司净现比为 1.20,2023Q1 净现比为0.60,维持了较好的现金流水平;2022 年存货周转天数为 131.45 天,2023Q1 存 货周转天数为 158.01 天,维持在合理区间。公司 ROE 整体较为平稳,2022 年公司 ROE 为 15.36%,2023Q1 公司 ROE 为 2.66%;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但整体维持 在 20%-40%合理水平,2022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38.17%,2023 年 Q1 公司资产 负债率为 38.48%。

2、维生素景气有望反转,蛋氨酸等项目投产有望提供业绩增量

维生素和氨基酸是生物必需有机化合物。由于大部分维生素和氨基酸不能在人 体内或动物体内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需要通过食物来摄取这类物质。主要 维生素 VA、VE 以及主要氨基酸蛋氨酸下游最大应用领域均为动物饲料(平均在 70%左右),虽然在饲料中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较少,分别为 0.6%和 1.5%,但是这类 物质在调节生理机能、催化代谢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维生素:供给收缩叠加需求复苏,景气度有望反转

从供给端看,全球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均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海外供给预计进 一步收缩。由于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产品普遍生产流程长、生产步骤复杂、生产技 术要求高、环保处理要求高等特点,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几家厂商手中,目前维生 素 A 全球产能大约为 36.2 万吨,维生素 E 全球产能大约为 12.6 万吨,主要产生包 括帝斯曼、巴斯夫、新和成、浙江医药等。

寡头垄断格局也造成了当某一厂商供给 出现问题时,会对整个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供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也是历史上维 生素 A 和维生素 E 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原因。2022 年下半年由于地缘政治冲 突持续升级以及欧洲冬季用电高峰,能源成本高预期下,欧洲维生素企业巨头帝斯 曼宣布于 2023 年 1 月 2 日停止在瑞士锡瑟尔恩工厂的维生素生产,停产期至少两 个月,其停产的维生素 A 产能大约 5600 吨,全球占比 15%,维生素 E 产能 1.8 万 吨,全球占比 13%左右,海外维生素供给预计进一步收缩。

VE 合成重要中间体间甲酚进口价格高位运行预计对 VE 价格形成支撑。我国维 生素 E 生产企业除新和成外大多采用间甲酚法生产,而间甲酚产品分离难度大、副 产品及三废处理较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全球间甲酚产能较为集中,国外产能约 占 80%,国内产能仅占 20%,因此我国生产维生素 E 较为依赖间甲酚的进口,由于 2019 年德国朗盛部分间甲酚产线转产薄荷醇以及 2020 年我国发布关于间甲酚的反 倾销政策,自 2019 年以来我国间甲酚进口量下降至每年 3000 吨左右,而价格也节 节攀升,2022 年我国间甲酚平均进口价格为 6888.60 美元/吨,同时 VE 由于能够提 高成本动物生育机能本身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自 DSM 和能特科技资源整合后全球 VE 竞争格局相对较好,间甲酚价格高位运行、自身需求量大以及供给格局相对较好 等多重因素叠加下预计将对国内维生素 E 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万华维生素 A 关键中间体柠檬醛投产在即,或将改变全球维生素 A 供给格局。 根据烟台市政府公示,万华化学年产 4.8 万吨柠檬醛装置将于 2023-2024 年投产, 柠檬醛是生产维生素 A 的重要中间体,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目前全球只有巴斯夫、 新和成、可乐丽三家具备生产能力,其中巴斯夫占据全球近 80%的市场份额,而新 和成的8000吨主要用于自产维生素A,万华化学柠檬醛装置投产后, 将外售柠檬醛产品 2.11 万吨/年。万华化学柠檬醛装置产能占现有产能的 76%,项 目投产后,或将改变全球维生素 A 供给格局,一方面将打破国外关键中间体技术垄 断,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国内维生素 A 产能过剩,此外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中 4 万 吨柠檬醛装置也将于 2030 年投产。

从需求端看,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主要用于猪饲料。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主 要用于猪饲料禽类饲料,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维生素 A 中猪饲料占比 40%, 禽类饲料(包括肉禽和蛋禽,下同)占比 45%;维生素 E 中猪饲料占比 47%,禽类 饲料占比 38%。

内需方面,预计猪周期即将开启上行通道,有望带动国内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需求增长。饲料成本是生猪养殖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 本的比例约为 60%-70%,因此饲料和生猪高度相关,我们预计猪周期即将开启上行 通道,未来猪价预计先抑后扬,猪企利润有望边际修复。主要原因有: (1)纵观国内历史猪周期,存在以下特点:①每轮猪周期平均持续时间为 3-4年,且近年来整轮周期时间越来越短;②每轮猪周期均以“W”型探底后开启上行 周期。2022 年前期压栏以及二次育肥的库存逐步消解,国内处于猪周期下行尾声, 同时由于猪价处于低位,企业主动压栏和二次育肥意愿较低,叠加传统淡季因素, 预计底部将在 2023 年上半年结束。

(2)从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看,截至 2023 年 2 月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343 万头。一般而言,母猪妊娠期为 4 个月,猪崽长成可出栏的商品猪为 6 个月, 叠加主要上市猪企 2023 年生猪出栏目标可推测,2023 年下半年我国生猪供应量将 增加。由于国内疫情全新政策下消费全面复苏、下半年国内猪肉消费传统旺季、 2022Q3 后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速减缓等多重因素叠加,预计将对猪价形成有力 支撑,我国猪肉市场有望量价齐升。 我们认为,猪肉价格有望上涨,猪企利润有望边际修复,猪企扩产意愿提高, 饲料需求增长,有望带动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需求增长。

外需方面,维生素整体出口需求有望恢复。我国是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出口净 出口大国,2022 年受全球疫情影响,海外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整体需求疲软,维 生素 A 出口量 3969.84 吨,同比减少 31.64%,维生素 E 出口量 76945.04 吨,同比 减少 15.69%。根据美农业部发布的全球肉类产量预测,2023 年全球猪肉产量预计 将达到 1.14 亿吨,同比增长 3.86%,其中主要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预计中国 2023 年猪肉产量将达到 5500 万吨,同比增长 7.84%。主要维生素出口国美国 2023 年猪 肉产量预计将达到 1247.1 万吨,同比增长 1.22%;欧盟 2023 年猪肉产量预计将达 到 2258 万吨,同比减少 0.4%,整体来看,国内维生素出口需求有望恢复。

供给收紧+内需复苏,公司有望集中受益。公司现有维生素 A 产能 8000 吨(IU 粉),VE 产能 60000 吨(50%粉),目前公司维生素 A 全球市场份额超 20%,维生 素 E 市场份额超 40%,行业地位突出,品牌优势明显,处于国内领先、国外知名的 市场地位,公司采用异氟尔酮生产 VE 关键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在间甲酚价格逐年 攀升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成本优势。此外公司维生素类产品还包括 VC、VD3、VB2、 VB6、VB12 等。

目前 5000 吨 VB6 和 3000 吨 VB12(1%含量)目前进入正常销售 阶段;VC 系列产品、VB12 等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以可再生玉米作为原料,通过 微生物发酵来实现目标分子的制备技术,以细胞代谢方式生产产品,促进了化石能 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积极实施营养品系列化差异化发展,通过优化工艺路线、 攻关重点课题,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国内需求复苏和海外出口增长趋势下,公司有望集中受益。

2.2、蛋氨酸:海外垄断逐步打破,国内市场需求广阔

从供给端看,全球蛋氨酸供给呈寡头垄断格局,国内企业奋力追赶。由于蛋氨 酸在合成技术上存在较高的壁垒,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甲硫醇、硫化氢等大量环境 污染物,因此对废气处理的要求也较高,此外,在销售渠道上也存在较高的品牌壁 垒,因此中小企业很难切入。前全球蛋氨酸市场份额仍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赢 创、安迪苏、诺伟司、住友四家企业占据全球超 80%的份额,随着中国蛋氨酸技术 的突破,我国蛋氨酸开始进行国产替代,2015 年蓝星对安迪苏的全资收购进一步加 快我国蛋氨酸国产替代进程,目前我国企业蛋氨酸市占率总和超 40%,新和成现规 划 15 万吨固体蛋氨酸将于 2023 年 6 月投产,同时将与中石化成立合资公司建设 18 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的生产装置,所有项目建成后,我国蛋氨酸市场份额将 进一步提升,新和成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蛋氨酸供应商。

欧洲能源上涨预期仍在,我国有望成为蛋氨酸净出口国。由于蛋氨酸合成技术 壁垒、环保成本高等原因,我国一直是蛋氨酸净进口国,近年来随着国内蛋氨酸技 术的不断突破,国内厂商纷纷布局蛋氨酸领域,自 2019 年以来,我国蛋氨酸进口量 逐年减少,出口量逐年增加,2022 年我国蛋氨酸进口量 18.72 万吨,出口量 11.83 万。同时由于国内企业技术路径的不断优化,我国蛋氨酸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虽然 目前欧洲天然气价格已从最近大峰值大幅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欧洲能源价格 上涨的预期仍在,我国蛋氨酸生产成本有望低于欧洲,我国有望成为蛋氨酸净出口 国。

从需求端看,蛋氨酸下游应用主要是禽类饲料,我国是鸡肉生产大国,蛋氨酸 市场空间广阔。由于蛋氨酸能够有效促进禽类生长、改善鸡肉品质、提高机体免疫 力等,因此在禽类饲料中应用较多,在蛋氨酸下游饲料应用中,肉禽饲料占比 34%, 蛋禽饲料占比 26%,猪饲料占比 33%,禽类饲料总占比 60%。我国是全球第二大鸡 肉生产大国,美国 NRC 标准蛋氨酸饲料添加科学比例为 0.25%,根据百川盈孚和中 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1 年我国饲料用蛋氨酸含量仅占 0.14%,低于科学比例, 若以 0.25%添加量为标准,我国蛋氨酸市场需求将提升 78%。

2022 年海外禽流感肆虐,蛋氨酸需求预计短期承压。2022 三季度全球多地暴 发禽流感,根据英国 Pirbright 研究所报告,全球已有 1.6 亿只家禽因感染禽流感病 毒直接死亡,或者为了控制禽流感疫情蔓延而被扑杀,其中美国和欧洲共有 1 亿只;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报告,从 10 月底报告此次禽流感流行季的第一起疫情以来,截 至 11 月 22 日,日本累计扑杀禽类约 275 万只。此次禽流感导致国外鸡蛋与鸡肉价 格持续走高,截至 2022 年 12 月,美国鸡肉价格为 3.31 美元/千克,欧盟鸡肉价格为 2.65 欧元/千克,均处于历史高位,我国暂未受到海外禽流感影响。

就海外需求方 面,由于禽流感大量禽类死亡或被扑杀,禽类存栏量减少,饲料出口预计减少,海 外蛋氨酸需求短期内预计有所减少;就国内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白羽鸡需从国外引 种,且消费占比较大,海外禽流感短期内也将影响国内肉鸡存栏量,国内蛋氨酸需 求预计也将短期承压,但由于禽类出栏周期较短(以白羽鸡为例,其养殖周期为 40 天左右),补栏较快,叠加我国全新疫情政策下消费复苏强预期,此轮禽流感结束后 对蛋氨酸的需求预计有望快速恢复。

持续布局蛋氨酸业务,市场份额不断扩张。公司蛋氨酸质量优异,纯度超过 99%, 颗粒流动性好,堆密度高,相较于蛋氨酸羟基类似物自由酸(MHA-FA),生物利用 率接近 100%。公司现有蛋氨酸(固体)产能 15 万吨/年,是国内第二大蛋氨酸生产 企业,二期 15 万吨固体蛋氨酸将于 2023 年 6 月投产,同时公司拟与中石化成立合 资公司建设 18 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的生产装置,所有项目建成后,我国蛋 氨酸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也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蛋氨酸供应商。此外公司 30000 吨牛磺酸项目已开始试车。在国内需求增长、液体蛋氨酸渗透率逐步提升趋 势下,公司提前布局,有望集中受益。

3、香料香精产业重心向亚非转移,成本优势助力业务快速拓展

香料香精主要应用于日化和食品。按行业划分,香料香精主要应用于食品和日化行 业,其中食品用香料香精占比约为 56%,日用香料香精约占 44%,食品行业中香烟行业 约占整体比重的 12%。需求端,全球香料香精市场稳步增长,产业重心逐步向亚非等地区转移,国内企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香料香精市场规模中,香料约占 1/3,香精约占 2/3,2021 年 全球香料香精市场规模为 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6%,“十三五”期间我国对食品行 业的转型规划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欧洲、美国和日本等 国际香料香精巨头由于已进入高度发达阶段,本土市场日渐饱和(本土的销售额仅占 30-50%,其余 50-70%的产品均在境外销售),亚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竞销地区。

2017 年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前来设立工厂或者建立世界 级的研发中心,中国香料香精产量在 2018 年同比增长 9.07%,截至 2021 年,我国香料 香精产量为 2027 万吨,根据 IAL 咨询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香料香精市场需求的上升 幅度较为稳定,其中亚洲、非洲、中东及中美增长较快,至 2020 年,亚洲市场规模将 增至 121.9 亿美元,非洲和中东的市场规模将增至 16.7 亿美元,中北美市场增至 74.2 亿美元。亚洲市场是全球香料香精消费需求最大的地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0%。

全 球香料香精总体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增长重心转向亚非等 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域,这些地区香料香精市场也成为最具潜力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一 方面,国际行业巨头在中国建厂有望带动国内香料香精行业持续发展,国内企业有望受 益;另一方面,国际行业巨头快速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端延伸,这也给 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供给端,全球香料香精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将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球先进香料香精生产企业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前十家香料香精公司销售额占全球超75%,2019年奇华顿、IFF(国际香料香精)、芬美意、德之馨四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市场份额,而目前该份额扩大至60%以上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国内企业目前分散度较大,整体规模也较小,由于香料香精关键品种工艺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环保政策趋严,国内小企业不堪环保资金压力纷纷退出,同时国外企业在华建厂对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市场份额逐步蚕食,此外国内大企业近年来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持续布局香料香精产业并保持高速增长,长期看,国内香料香精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进一步优化。

公司香精香料产品成本优势显著,产业重心向亚转移下公司业务有望快速发展。芳 樟醇、柠檬醛系列产品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德国巴斯夫和荷兰帝斯曼两家巨头掌 控,公司自研柠檬醛工艺,首创自活化超临界反应技术,大规模稳定生产柠檬醛、通过 重排反应工艺以全新路线打通芳樟醇与柠檬醛产业链,其柠檬醛和芳樟醇产品在成本上 相较于巴斯夫分别降低 13.4%和 16.8%,同时自主开发催化剂,使得芳樟醇纯度相较于 巴斯夫的 98.8%高出 0.5%,杂质数量由 4 个减为 2 个,香气品质由“尚可”提升至“较 纯正”水平,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 国家香精香料产业的崛起,叠加自身一体化优势,公司香精香料业务有望快速发展。

上下求索,大力开拓香精香料新产品,优化香精香料产品矩阵。公司目前香精香料 板块产能超 3 万吨,此外公司也将以柠檬醛系列、芳樟醇系列、叶醇系列为主的产品结 构,逐步多元化,不断推出一体化、系列化、协同化的香料新品种,实现产品的功能化 和差异化,根据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复的公司项目来看,公司在山东基地还将新 增四氢香叶醇、乙酸橙花酯、铃兰吡喃、紫罗兰酮、洋茉莉醛、新洋茉莉醛、甜瓜醛、 杨梅醛、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酮等新产品。公司通过内联外合,持续优化, 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

4、高端新材料技术突破,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4.1、PPS:反倾销助力国产替代进程

聚苯硫醚(PPS)为聚芳硫醚中最主要的一个树脂种类,应用领域广泛。PPS 树脂为白色或近白色,是一种硬而脆的局部结晶聚合物,结晶程度最多可达到 70%, 熔点为 280-290℃,由苯环和硫原子交替排列构成,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高度稳定 的化学键,使其对热降解和化学反应均具有很高的分子稳定性,因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被誉为是继聚碳酸酯(PC)、聚酯(PET)、聚甲醛(POM)、尼龙(PA)、 聚苯醚(PPO)之后的第 6 大工程塑料。PPS 树脂经改性后用途广泛,不同规格 的 PPS 树脂经过不同加工方式可以制成工程塑料、纤维、薄膜、涂料,分别应用 于不同的领域,其下游主要应用领域有环保、汽车领域,分别占比 35%和 20%。

供给端,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全球 PPS 行业集中度较高,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DIC、东丽、吴羽化学三家占据全球近 40%的市场份 额,我国 PPS 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目前在原料精制、聚合工艺、溶剂回 收、产物后处理、设备构造、产品开发及工程放大等方面,技术仍需要完善提高。 部分高端产品仍较依赖进口。

需求端,汽车轻量化及对车内产品精度要求的提高带动中国 PPS 市场高速增 长。全球市场方面,根据 QY Research 数据,2020 年受疫情影响,PPS 整体市场规模有所下降,2021 年全球 PPS 市场规模为 1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5%; 中国市场方面,随着汽车轻量化的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 和仪器仪表对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 PPS 的需求快速增长,2021 年我国 PPS 市场需求为 6.99 万吨,同比增长 10.02%,PPS 市场规模达 31.20 亿元,同 比增长 14.16%。

政策端,反倾销政策为我国 PPS 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我国国产化进程逐 步加快。2019 年 4 月 22 日新和成代表国内聚苯硫醚产业正式向商务部提交反倾 销调查申请,对原产于日本、美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聚苯硫醚进行反倾销 调查,2020 年 10 月 16 日,商务部发布 2020 年第 45 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日 本、美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聚苯硫醚(PPS)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原 产于日本、美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聚苯硫醚存在倾销,国内聚苯硫醚产业 受到了实质损害,并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聚苯硫醚 实施保证金形式的临时反倾销措施。

此次反倾销主要针对东丽、东洋纺、迪爱生、 索尔维等 PPS 生产企业,据商务部公告披露,2018 年我国 PPS 需求 54544 吨、 进口 32091 吨,进口依存度 58.84%。而四国生产企业及其在华关联企业国内市 占率 54.31%,其在华售价远低于其本国售价(倾销幅度 40%-105%),导致国内 PPS 企业开工率较低(平均 40%),产销率近几年明显下降。我国的反倾销政策 将为国内本土 PPS 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自此之后,我国 PPS 本土企业产 量反超外资企业产量,2021 年本土企业产量为 3.88 万吨,外资企业产量为 2.84 万吨,我国 PPS 国产化进程逐步加快。

4.2、PPA:国内市场高速发展,自给率逐步提高

需求端,目前全球高温尼龙产量超 16 万吨,市场规模超 15 亿美元。根据 QYResearch 数据,截至 2021 年,全球高温尼龙市场规模为 15.42 亿美元,同比增 长 17.81%,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全球高温尼龙产量为 16 万吨,根据 《耐高温尼龙的发展与应用》,预计 2022 年全球需求将超过 17 万吨。

供给端,国际巨头占据全球超 80%份额,国内高温尼龙企业有序扩产加速国产替代。目前主要产能和技术仍集中在国际企业手中,国外巨头如帝斯曼、杜邦、三 菱瓦斯、艾曼斯等,占据全球超过 80%的高温尼龙市场份额,荷兰帝斯曼公司独家 拥有 PA46 产品专利权,同时生产 PA4T 的重要原料之一丁二胺由帝斯曼控制,因 而 PA4T 也由帝斯曼独家生产,日本可乐丽最先拥有壬二胺的生产技术且在一段时 间内一直垄断,是首家开发成功 PA9T 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专利到期后巴斯 夫也开始生产 PA9T 产品。

除了 PA46、PA6T、PA9T、PA10T 外,目前实现产业化 生产的高温尼龙品种还包括 PA11T、PA12T、PAMXD6 等,例如日本三菱瓦斯化学 以己二酸和间苯二甲胺为原料制备 PAMXD6,主要应用于高阻隔材料领域。目前国 内生产高温尼龙的企业较少且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以 PA6T 和 PA10T 为主,代表企 业有金发科技、新和成等,其中,金发科技是全球率先实现 PA10T 产业化的企业, 对于国内企业具有一定带头作用,目前国内企业正在有序扩产,预计未来将形成 18.5 万吨的新增产能,高温尼龙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4.3、己二腈:关键技术逐渐突破,国内扩产周期将至

己二腈主要用于 PA66 的生产。己二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 要用于 PA66 的生产,龙 66 比尼龙 6 的综合性能更优异,被广泛应用于化纤和工 程塑料行业,在军装、服装、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等领域更是 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到目前为止,全球每年生产的己二腈约 90%被用于生产 PA66 盐,占其生产成本的 40%-50%。

需求端,近三年我国己二腈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口依赖程度逐年降低。 己二腈的生产壁垒较高,就主流方法丁二烯法而言,其难点在于催化剂的循环再 生使用、己二腈和其他戊烯腈混合液的精馏提纯以及氢氰酸合成的纯度和产量, 因此长期依赖己二腈生产技术由英威达、奥升德、巴斯夫、旭化成所垄断。

2015 年以前,我国国内没有能够进行量产的己二腈装置,全部依赖进口,2015 年由中 国天辰工程(中国化学子公司)、天津振博和山东海力化工采用自主研发的催化剂 体系,成功开发了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术,其 50 吨/年中试线成功 开车,2017 年 2000 吨/年全流程中试线成功开车,2019 年华峰集团 20 万吨己二 腈项目一期 5 万吨投产,至此我国己二腈正式开启国产化道路,进口依赖程度也 逐年下降,2021 年我国己二腈进口量为 27 万吨,消费量为 31.2 万吨,进口依赖 程度由原来接近 100%下降至 85%。

供给端,我国己二腈即将进入扩产周期,预计 2025 年前国内将新增超 130 万吨己二腈产能,我国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快。根据各公司公告及官方披露,至 2025 年,国内新增产能将超过 130 万吨,按照己二腈:己二胺=0.94:1,己二胺: PA66=0.53:1 的转换比例,己二腈 80%的开工率大致估算,新增的己二腈产能将 支持超过 200 万吨 PA66 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满足我国 PA66 需求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己二腈-己二胺-PA66 产业链技术日益成熟,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生产成本也有望得到较好的控制。

4.4、加码布局新材料板块,加速实现高端材料自主可控

与帝斯曼强强联合,大力拓展高端新材料,加速国产替代。PPS 方面,2015 年 5 月,公司与帝斯曼成立合资公司,帝斯曼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 60%,公司 占 40%,该合资公司用以生产、开发和销售 PPS 复合物和 PPS 混合物。帝斯曼是一 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享有领导地位,在全球各主要区域 都设有相关的研发中心,其产品覆盖汽车、电气电子、食品软包装、消费及工业用 品等领域。其完善而健全的全球营销网络将及时迅速地将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客 户。

公司 PPS 的聚合技术与帝斯曼在应用开发与材料科学领域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 以及全球化的客户资源的结合,将有助于快速开拓公司的 PPS 复合物的市场并有效 开发的 PPS 复合物广泛的用途,公司现已规划报批 PPS 产能 3 万吨/年,其中 1.5 万吨/年生产线已实现正常销售,三期 7000 吨/年装置正在试车;PPA 与己二腈方面, 1000 吨 PPA 与 110 吨己二腈中试线正在建设当中。公司上延营养品产业链,持续 布局新材料板块,同时在 2021 年开始建设光气项目,现规划“高端尼龙和高端光学 级材料项目”和“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新材料项目”,在建 PA6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胺(IPD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新产品,进一 步拓展产业链优化产品矩阵,加速实现高端材料自主可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