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头条丨2023年胶原蛋白行业分析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增速高

2023-04-27 09:35:02

来源:红塔证券

1.胶原蛋白: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应用场景广泛

胶原蛋白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胶原蛋 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 30%-40%,常见于皮肤、血管、肌腱等部位。目前 人体中已发现 28 种不同型别的胶原蛋白,其中 I 型、III 型胶原蛋白含量较 高。I 型胶原蛋白主要起支撑作用,主要存在于骨、跟腱、皮肤(成人)等组 织中。III 型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保持皮肤弹性、修复损伤的作用。婴儿皮肤 中胶原蛋白 III 型占比 60%,I 型占比 40%。随着生长发育,III 型胶原不断 减少,成人皮肤中胶原蛋白 I 型占比 80%,III 型占比 20%。

胶原蛋白的三螺旋构象是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的基础。胶原在结构 上由三个自身按左螺旋排列的多肽链构成,三条相互独立的胶原蛋白肽链依 靠甘氨酸之间形成的氢键维系三股螺旋相互缠绕的结构。众多胶原蛋白大分 子又可彼此并排形成纤维互相交联的结构,使最终产物具备较高机械强度。 胶原蛋白具备高拉伸强度、生物降解性能、低抗原活性、低刺激性、低细胞 毒性以及作为人工器官骨架或创伤敷料时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粘附、与 新生细胞和组织协同修复创伤等特性,是理想的护肤成分与生物医用材料, 在医用敷料、美容护肤、再生医学等场景下有广泛应用。2021 年中国胶原蛋 白终端产品的市场规模为 288 亿元,其中专业皮肤护理(包括医用敷料和功 效性护肤品)、医美注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135 亿元、37 亿元、32 亿元,颜值经济是胶原蛋白产业的重要驱动。


(相关资料图)

2.供给端:技术进阶,产能扩张,监管定调胶原蛋 白行业规范化发展

2.1.技术:由动物源到基因工程,头部企业技术突破解 决行业痛点

按技术路径划分,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动物源提取法和基因工程 重组法两大类。动物源提取法发展较早,应用广泛,目前仍为主流,21 年动 物源性胶原蛋白产品占整个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的 62%。动物源提取的原 料来源以猪(猪皮、猪骨)、牛(牛皮、牛骨)、鸡(鸡皮)、鱼(鱼鳞、鱼皮、 鱼骨)为主。猪牛鸡胶原蛋白与人体同源性较高、成本低、使用广泛,但存 在动物疾病、食品安全、宗教禁忌等风险。由于氨基酸组成和交联度等方面 的差异,鱼胶原蛋白的含量更高,安全性更好、生理活性也更高,但提取成 本更高。鱼胶原蛋白作为一种新兴功能性蛋白配料,更受国际高端消费市场 的认可和欢迎。动物源提取主要通过酸法和酶法进行产业化制备。酸法提取 是指样品在经过前期除脂、除杂蛋白后,将其置于低离子强度的酸性介质中, 胶原蛋白分子之间的盐键、Schiff 碱受到破坏,从而将胶原蛋白溶解出来,通 过盐析、透析等步骤最终得到酸溶性胶原蛋白。常用溶剂为醋酸、乳酸、盐 酸、柠檬酸。酶提取法主要是利用蛋白酶限制性的切割胶原蛋白的末端肽, 剩余的主体部分则可溶于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最终提取出酶溶性胶原蛋白。 常用酶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

基因工程重组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体胶原蛋白基因进行特定序 列设计、酶切和拼接、连接载体后转入宿主细胞,通过发酵表达生产胶原蛋 白,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纯。目前国内采用重组法的企业主要选用大肠杆 菌和毕赤酵母作为宿主细胞。 动物源提取法和基因工程重组法各有优缺点。动物源提取法工艺和技术 较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天然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 产物生物活性较高。但动物源提取法存在一定隐患:1)异体胶原蛋白可能导 致免疫排斥或过敏反应;2)动物组织提取法产物通常是混合物,未能完全清 除的核酸、杂蛋白、多糖等物质亦属于免疫原范畴;3)存在动物源疾病感染 风险,如疯牛病、禽流感等。基因工程法较好克服了免疫原及病毒风险:1) 由于不使用动物源材料,无动物源病毒感染风险;2)可以使用人胶原蛋白编 码序列以提高产物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序列设计降低免疫原性过敏风 险。但重组胶原蛋白存在不容易形成三螺旋结构的缺点,主要系发酵工程中 常用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因缺乏脯氨酸羟化酶无法生成羟脯氨酸,而羟脯氨 酸的羟基是胶原蛋白形成稳定三螺旋结构的关键。

头部企业技术发展突破难点,构建核心竞争力。采用动物源提取技术路 径的企业要克服免疫原及病毒风险:1)双美生物通过控制原料来源,使用饲 养条件严苛,从出生到长大都不带任何病原的健康猪(二代 SPF 猪)提取, 从源头减少动物源病毒风险。并且采用与人胶原蛋白性质接近的猪Ⅰ型胶原 蛋白,辅以 ZDT 去端肽技术来规避免疫原风险。2)创尔生物通过使用自主 研发的免疫原性清除技术、病原及微生物控制等专利技术减少免疫原和病毒 风险。采用基因工程重组法技术路径的企业要解决难以形成活性三螺旋结构 的问题:1)锦波生物通过蛋白序列优化的方法,高通量筛选优选了人Ⅲ型胶 原蛋白中亲水性、保水性强的核心功能区段,并通过生物合成制备出氨基酸 序列重复单元与该功能区完全相同的产物。该区域能形成稳定的三聚体结构, 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2)巨子生物探索关键酶共表达的解决方法,2018 年 范代娣教授团队将来源于孢囊菌 RH1 的脯氨酸羟化酶与人源胶原蛋白基因 共表达,实现胶原蛋白的羟基化。

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产品目前占主导,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增速高,规模有 望实现反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7-2021 年,中国胶原蛋白产 品市场规模由 97 亿元增长至 288 亿元,CAGR 为 31.27%,其中重组胶原蛋 白产品市场规模由 15 亿元增长至 108 亿元,CAGR 高达 63.81%。预计 2023 年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271 亿元 E)反超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产品(266 亿元 E),主要系重组胶原蛋白更具产业化优势。与动物源胶原蛋白相比,重 组胶原蛋白可避免免疫原及病毒风险外,还具备可加工性更强(水溶性更好、 可乳化等)、制备过程可控质量稳定、可承受变性温度高便于储存运输(天然 胶原在 40 度左右度将失去活性,而重组胶原可承受温度高达 72 度左右)、 原材料不受限等优点,更适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2.产能:各公司积极扩产,供给瓶颈有望解决

胶原蛋白主要企业积极扩产,供给增加可期。动物源胶原蛋白方面,台 湾双美生物 2020 年胶原蛋白植入剂产能为 16 万支,目前公司已迁至南科新 厂,新厂产能可达 200 万支/年。创尔生物 2019 年胶原贴敷料产能为 1984.75 万片,2022 年公司新园区竣工,医用活性胶原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正式投产后 胶原贴敷料产能为 4000 万片/年,二期项目预计新增胶原贴敷料 3500 万片。 重组胶原蛋白方面,目前主要厂商合计产能为几十吨级别,阻碍应用拓展。 对标 2021 年全球化妆品级透明质酸 309.6 吨的销量,重组胶原原料空间广 阔。原料方面,巨子生物 2021 年重组胶原蛋白产能为 10.88 吨,公司扩建 现有的重组胶原蛋白发酵车间,设计产能 212.5 吨/年,预计 2023H1 投产。 聚源生物 2023 年 2 月诸暨重组胶原蛋白工厂试生产成功,量产后可年产重 组胶原蛋白 20 吨。产品方面,锦波生物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园一期已试 产,正式投产后注射级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产能可达 300 万支/年。

产能扩容带来原料/产品成本下降,品类竞争力有望提升。以医美注射为 例,胶原蛋白植入剂价格通常高于透明质酸。根据草根调研,上海地区泪沟 项目注射胶原蛋白填充剂的人均消费价格为 3800-9600 元,注射透明质酸填 充剂的人均消费价格为 600-8000 元,眉眼部位注射胶原蛋白填充剂的人均 消费价格为 2000-10000 元,注射透明质酸填充剂的人均消费价格为 500- 8000 元。产能瓶颈突破后成本有望下降。以双美为例,2017 和 2020 年公司 胶原蛋白植入剂产能分别 12 万支/年和 16 万支/年,2020 年双美胶原蛋白植 入剂为单位成本为 303 新台币/mg,与 2017 年相比下滑 37%。我们认为, 随着行业产能提升,单位成本下降,为基于胶原蛋白原料的产品带来降价空 间,品类渗透和产品推广有望受益。

2.3.监管:多措并举引领行业规范化、标准化

监管政策陆续出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17 年 8 月 31 日,国家药 监局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明确了动物源胶原蛋白类医疗器械的管理类 别。2018 年 6 月 21 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食品安全国 家标准胶原蛋白肽》,对胶原蛋白肽的定义及技术标准予以明细。2021 年起, 国家药监局陆续对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命名规则、管理类别、检测指标、质 量要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

从管理类别看,动物源胶原蛋白类医疗器械按三类监管,重组胶原蛋白 类产品不低于二类监管。我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三类进行管理:一类 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仅需备案管理,监管部门是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不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周期一般在 3-6 个月左右;二类医疗器械具 有中度风险,需要申报注册,监管部门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不含临床的审批周期一般在 1-2 年左右,含临床的审批周期在 1.5-3 年 左右甚至更长;三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较高,需要申报注册,监管部门是国 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含临床的审批周期在 2-10 年左右甚至更长。由于动 物源胶原蛋白易具有免疫性和病毒性两大问题,操作不当会导致人体组织排 异,疯牛病、口蹄疫等人畜共患病毒等隐患。鉴于风险程度较高,不论是体 内或体外、贴敷料或海绵,《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动物源医疗器械的报批都 按三类进行管理。2021 年 4 月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 类界定原则》,要求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的管理类别不低于二类医疗器械,当 胶原蛋白可部分或全部被人体吸收或者用于体内时,均需采用三类医疗器械 进行管理,不可被吸收或应用于普通创面时二类监管即可满足要求。二类械、 三类械注册要求高,审批时间长,获证企业存在稀缺性和一定的红利期。

3.需求端:颜值经济驱动胶原蛋白需求高增

颜值经济是胶原蛋白行业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计 算,2021 年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美注射在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合 计占比约 60%,预计 2027 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约 74%。下面我们将 对以上三个细分应用场景进行分析。

3.1.驱动场景之功效性护肤品

随着一些专业人士和 KOL 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对消费者进行成分科 普,成分党、功效党兴起,消费者的护肤需求由普通护肤进阶至功效护肤, 保湿、抗衰、美白等功效需求凸显。功效性护肤品赛道景气度高,规模增速 优于化妆品行业整体增速。2017-2021 年,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由 133 亿元增长至 30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3.4%,远高于化妆品行业整体同期 11.2%的增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7 年我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 达到 2118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38.8%。

竞争格局方面,功效性护肤品行业参与者约数百名,2021 年按零售额计 CR5 为 67.5%,市场份额较为集中。与一般护肤品相比,功效性护肤品需要 更多差异化技术和成分、积累的专有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更高的进入壁垒, 因此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中,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成分的巨子生物 在功效性护肤品市场排名第三位,2021 年零售额为 37 亿元,占 11.9%的市 场份额。

功效护肤的核心在于活性成分,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透明质酸、植物提 取物、胶原蛋白和其他几大类别。透明质酸主打补水保湿和润滑;植物活性 成分种类较多,功效各异,主要用于抗敏感、炎症及抗氧化;玻色因、胜肽 主打抗衰;烟酰胺主打美白。相较于其他成分,胶原蛋白的功效更为复合, 具有保湿(亲水基作用)、修复(促进细胞生长愈合作用)、抗衰(促进细胞 再生)、美白(抑制黑色素沉淀作用)四重功效。

目前我国功效性护肤品的活性成分以透明质酸和植物活性成分为主,胶 原蛋白的渗透率较低。2021 年基于重组胶原蛋白、动物源性胶原蛋白、透明 质酸、植物活性成分、其他活性成分的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 14.9%、5.2%、25.3%、30.2%、24.4%。与动物源性胶原蛋白相比,重组胶 原蛋白渗透率较高主要系其应用于护肤品拥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且可加工性更好。与透明质酸相比,重组胶原蛋白渗透率较低主要系制备流程更为复杂,产能充足度不及透明质酸,且消费者对重组胶原蛋白的品类认 知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产能扩容和市场教育提速,重组胶原蛋白功效性护肤品渗透率提升 可期。市场教育提速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每种护肤成分的生命周期有限,品牌方需要不断研发和打造新的 热门成分提升产品竞争力。透明质酸应用已较为成熟,逐步由成熟期步入衰 退期。重组胶原蛋白引入市场较晚,尚处于概念普及期,成分势能向上,多 元复合功效较为稀缺,属于品牌方有动力去宣传推广的成分之一。2)巨子生物港股 IPO,锦波生物北交所过会,资生堂领投创建医疗,行 业资本化进程加速背景下,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关注度提升。随着相关企业和 资本市场对消费者进行教育,重组胶原蛋白品类认知有望提升。 3)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投入研发及使用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市场端 口有望逐步进入高速增长的应用爆发期。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重组胶原蛋白功效护肤品市场规模将由 2021 年的 46 亿元增至 2027 年的 645 亿元,重组胶原蛋白对功效性护肤品的渗透率 将由 2021 年的 14.9%提升至 2027 年的 30.5%,未来或实现对玻尿酸的替 代。

3.2.驱动场景之医用敷料

医用敷料是辅助治疗产品,用于医疗手术、损伤、慢性湿疹和过敏后的 皮肤修护需求,但不包括纱布等医疗耗材。基于优良的特性,胶原蛋白和透 明质酸常被用作医用敷料的主要原料。透明质酸敷料侧重补水保湿,为肌肤 提供湿润的愈合环境,并通过良好的粘弹性和成膜性隔离过敏源和微生物入 侵,保护皮肤屏障。胶原蛋白敷料具备改善肤质、刺激组织再生等作用,主 要原理为胶原蛋白可与宿主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增值,加速 创面愈合,修复皮肤屏障,修复力更强。 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高增。2017-2021 年,中国医用敷料行业规模由 67 亿元增长至 259 亿元,CAGR 高达 40.0%,预计 2027 年进一步增长至 979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23.1%。其中,基于透明质酸的医用敷料占比最高,2021 年渗透率为 44.4%,预计 2027 年仍为主流。基于重组胶原 蛋白的医用敷料增长最快,2017-2021 年市场规模 CAGR 为 92.2%,2021 年市场规模达 48 亿元,在整个医用敷料市场的渗透率为 18.5%,预计 2027 年渗透率达 26.1%,市场规模为 255 亿元。

一方面,我国医用敷料市场受益于医美术后创面修复需求增长。据弗若 斯特沙利文,2017-2021 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由 993 亿元增长至 1891 亿元, CAGR 为 17.5%,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3500 亿元。多数医美项 目需要将针剂送入皮肤深层注射营养成分或通过刺激手段让肌肤重塑生长, 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因此术后须配套使用医用敷料进行修复。医美行业的 高景气为医用敷料的使用需求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医用敷料市场受益于敏感肌护理需求增长。由于受熬夜、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暴露于蓝光下、环境污染、不当护肤等因素影响,敏感 肌人群基数大且持续扩容。2021 年我国问题性肌肤人群总数超 4 亿人,占总 人口的 30%以上,敏感肌护肤需求带动医用敷料市场增长。

竞争格局方面,行业参与者约数千名,2021 年前五大参与者在中国医用 敷料市场合计占 26.5%的市场份额,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其中,以透明质酸 为核心成分的敷尔佳在医用敷料市场排名第一,零售额 26 亿元,市占率为 10.1%。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成分的巨子生物(旗下有可复美、可丽金品 牌)排名第二,零售额 23 亿元,市占率为 9.0%。以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为核 心成分的创尔生物(旗下有创福康、创尔美品牌)排名第四,零售额 7 亿元, 市占率为 2.6%。

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分三类管理。一类管理产品门槛较低,主 要用于闭合性皮肤物理降温,包括医用冷敷贴及部分液体敷料,对核心成分 及产线要求低;二类管理产品适用于轻中度炎症痤疮治疗、痤疮愈后早期色 素沉着及浅性疤痕治疗、减轻激光光子术后疤痕,修复皮肤屏障,一般以透 明质酸钠、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或动物源胶原蛋白)等为核心原料;三 类管理产品可用于一定深度(创面深度不超过真皮层)、表面积(单光斑扫描 面积不超过 20mm*20mm)的创面修复以及皮肤屏障修复,由国家级药监局 审批,门槛较高。目前我国医用皮肤修复敷料批文以第一类产品为主,二、 三类产品相对稀缺。根据标点医药/创尔生物招股书,截至 2020 年 6 月,中 国医用敷料产品批文数量合计 467 个,其中适用关键字中包含“过敏”/“痤 疮”/“光子”/“激光”等关键字的创面敷料二类、三类器械证仅 45 个、3 个,二、三类产品批文合计占比 10.3%,可见供给端壁垒。获取医用皮肤修 复敷料三类器械证的企业包括国内企业创尔生物和浙江崇山生物制品有限公 司,这两家企业的产品均为“胶原贴敷料”,以及进口企业瑞典墨尼克医疗用 品有限公司,产品为“自粘性软聚硅酮薄膜敷”,属于非胶原类修复敷料。

随着修复敷料行业监管趋严及市场教育加强,预计一类产品逐步出清, 二、三类产品占比有望提升。一方面,从合规的角度看,按照《医疗器械分 类目录》,适用于皮肤过敏、微整形术后创面愈合的医用修复敷料应按二、三 类医疗器械监管,一类械(冷敷贴及部分液体敷料)非无菌、不能破皮,不 适用于皮肤过敏、微整形术后创面愈合。然而,当前市面上售卖产品中一类 械产品较多,导致市场较为分散。随着监管趋严与力度加大,非合规产品将 逐步出清,头部品牌份额有望提升。2020 年 8 月上海曾一度暂停生产械字 号,主要涉及一类械生产企业(二/三类暂未影响),一类械面临较大的合规风 险。另一方面,从营销宣传的角度看,随着头部品牌不断对消费者进行市场 教育,消费者认知增强,将对以物理降温为核心功效的一类产品与二、三类 械修复敷料进行合理区分,预计安全性、功效性更优的二、三类产品占比或 升高。

3.3.驱动场景之注射类轻医美

医美主要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轻医美)医疗美容项目。我国医美行 业空间大,增速快,其中轻医美由于治疗风险相对较低、创伤更小、恢复时 间更短、更经济的优点,以及对服务机构来说更易操作且购买频率更高的特 点发展更快。从规模增速来看,根据爱美客招股书,2017-2021 年,中国手 术类医美市场规模由 592 亿元增长至 91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5%, 同期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由 401 亿元增长至 977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4.9%,高于手术类医美增速。从医美市场构成来看,2021 年轻医美市场规 模反超手术类医美,在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占比达 51.7%,预计 2030 年占比 进一步提升至 65.1%。

注射类轻医美市场规模增长较快,玻尿酸、肉毒素占主导。轻医美主要 包括注射类和光电类两大类项目,注射类包括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等 产品类型,光电类包括光子嫩肤、热玛吉等项目。2017-2021 年,我国注射 类医美市场规模由 206 亿元增长至 424 亿元,CAGR 为 19.7%。目前我国医 美注射材料以玻尿酸和肉毒素为主,2021 年规模占比分别达 51.2%、32.8%, 胶原蛋白针剂仅占 8.7%。

我们认为,未来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具备发展前景,增长驱动力主要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 驱动一:胶原蛋白填充效果更为自然,且美白、抗衰功效契合中国消费 者痛点。 玻尿酸填充缺点渐显,胶原蛋白填充剂的相对优势被逐步挖掘:

1)胶原蛋白填充效果更为自然。虽然玻尿酸填充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红海 应用,但是其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注射过多会导致效果不自然。玻尿酸是晶 球体,分子结构不紧密、可能发生游离,可能因吸水导致位移和变形,多次注射会产生硅胶假脸感。而胶原蛋白是网状结构,高粘弹性、支撑力强,不 易吸水位移和变形,填充效果更为自然。

2)胶原蛋白注射剂在眼部年轻化方面具备优势。玻尿酸注射于泪沟与眼 周等较薄区域易出现丁达尔现象,造成局部水肿,且透光、发青,外部观察 呈现淡蓝色,使得黑眼圈问题加重。胶原蛋白由于不位移、不变形、肿胀性 低等特性更适合填充软组织少、活动部位大的区域,尤其是眼周泪沟等精细 化部位,且乳白色、不透光等特性还可改善黑眼圈。

3)胶原蛋白填充剂可促使再生,抗衰效果更好。胶原蛋白填充剂不仅可 以起到支撑填充的作用,同时还能诱导受术者自身组织重建,促进自身细胞 合成再生胶原蛋白、细胞外基质等成分,逐渐生成的新生组织将与周围正常 皮肤共同协同实现局部矫形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抗衰去皱效果。简言之, 胶原蛋白具备支撑与促进胶原再生的双重效果,而玻尿酸则不具备促进组织 再生的功能。

4)胶原蛋白填充剂具备美白作用。与欧美崇尚自然肤色、小麦肤色的审 美观不同,中国人普遍以白为美,胶原蛋白的美白功效适宜在中国市场推广。 皮肤颜色主要由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决定。人体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 化作用下会转化为黑色素。胶原蛋白富含酪氨酸残基,可以与皮肤中的酪氨 酸竞争,与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驱动二:水光针需求旺盛带动胶原蛋白需求。 水光针是一种中胚层疗法/美塑疗法,注射部位多为真皮层浅层至中层, 是利用真空负压技术,将玻尿酸等营养成分注入皮肤真皮层内的一种医学美 容方法。水光针一般以透明质酸为基底,具有明显的补水、保湿效果,同时 可根据添加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胶原蛋白等)起到提亮肤色、改善毛孔、 平复细纹等作用。 水光针属于医美入门级项目,因操作难度和风险性较低,更易被消费者 所接受,需求旺盛。水光针项目位列 2020 年“更美”轻医美项目订单量前五 位,位列 2021 年 Mob 研究院 95 后计划医美项目第二位。根据艾瑞咨询发 布的《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 年中国注射针剂的医美 用户中,34%的用户接受过水光针注射。另外,水光针一般平均 3-4 个月需 重复注射,消费频次较高,作为医美终端机构的引流项目,成长前景较好。

与以玻尿酸为主要成分的基础水光相比,复合水光(配合胶原蛋白、肉 毒等)更具备功效性竞争优势。透明质酸分解后是水,基础水光的主要功效 是补充水分。胶原蛋白和玻尿酸混合使用,能在补水保湿的同时刺激成纤维 细胞大量分泌 I 型胶原纤维,持续营养肌肤,抗衰效果更优。

医美行业监管趋严、规范化趋势下,合规水光针产品将受益。目前市场 上持三类械的水光针主要包括爱美客的嗨体系列、冭活泡泡针,华熙生物的 润致娃娃针、润致熨纹针,Q-Med 的瑞蓝唯瑅,双美生物的柔肤美和锦波生 物的薇旖美,其中肤柔美、薇旖美是胶原蛋白类水光针。目前水光针行业合 规产品较少,平均 3 支水光针里只有 1 支是正品。国家药监局已对《医疗器 械分类目录》进行调整,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水光针”纳入 III 类医疗器 械监管。我们认为,医美行业合规化是大势所趋,政策及监管趋严将加速行 业假货、水货的出清,利好持证的合规药械生产商。

驱动三:胶原蛋白针剂量产问题逐步解决、成本逐步降低,重组胶原蛋 白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端逐步丰富。 与玻尿酸注射剂相比,目前胶原蛋白植入剂的劣势在于价格和维持时间, 导致市场难以完全打开。胶原蛋白植入剂的价格劣势主要体现在获批品牌较 少,且产能有限、价格较高。维持时间方面,胶原蛋白单次注射维持时间一 般在 3-12 个月,玻尿酸注射的维持时间一般在 6-12 个月,长效玻尿酸维持 时间可达 2 年以上。胶原蛋白植入剂效期短主要系当前交联技术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胶原蛋白针剂产品较少,赛道并不拥挤,重组胶原蛋白针剂为 蓝海市场。胶原蛋白注射剂属于 III 类医疗器械,目前国内市场仅有 4 家公司 的 6 款产品获批。获批产品中 5 款基于动物源性胶原蛋白,包括台湾双美基 于猪胶原蛋白的肤柔美、肤丽美、肤力原,斐缦(长春)基于牛胶原蛋白的 弗缦和汉福生物基于牛胶原蛋白的爱贝芙。2021 年 6 月,锦波生物基于重组 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的产品薇旎美获批,标志着重组胶原蛋白在医 美领域的应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与透明质酸相比,胶原蛋白针剂产品选 择较少且价格较高,影响终端渗透率的提升。

随着产品端逐步丰富和产能提升,胶原蛋白针剂价格劣势将弱化。一方 面,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积极布局医美管线,丰富产品供给。我们认为, 获批品牌增多后,价位选择会更为多样化,有望覆盖更多客群。巨子生物 2 款重组胶原蛋白制剂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计 2024Q1 取证,2 款重组 胶原蛋白凝胶产品处于产品开发阶段,预计 2025H1 取证。江苏吴中旗下子 公司吴中美学宣布引进具有三螺旋和三聚体结构的重组胶原蛋白生物合成技 术,未来计划将其用于开发具备支撑塑形功能的胶原蛋白填充剂。另一方面, 胶原蛋白针剂产能提升后单位成本下降,与玻尿酸针剂价差将缩减,品类接 受度有望提升。无论是动物源的双美胶原蛋白植入剂,还是锦波 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植入剂,产能都将面临大幅提升。产能提升在契合高频 消费需求的同时,参照前文提及的双美的经验也会带来成本的降低,胶原蛋 白针剂价格有望下降。

胶原蛋白针剂目前仍受限于交联技术的局限,维持时间方面的劣势有待 进一步改善。国内胶原蛋白植入剂头部企业台湾双美独创交联技术保证安全 性、延长维持时间至 8-12 个月,但依旧不及长效玻尿酸。 随着重组胶原蛋白各厂商的持续研发投入、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端逐步 丰富,以及胶原蛋白填充剂产品成本和价格逐步降低,未来胶原蛋白针剂渗 透率有望提升。目前胶原蛋白针剂以动物源胶原蛋白为主,2020 年及之前重 组胶原蛋白尚未应用于医美注射,2021 年锦波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针剂实现 首次上市。较动物源针剂而言,重组胶原蛋白无病毒性,免疫排斥反应小,在医美注射领域具备一定的存量替代空间和增量空间。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 2021-2027 年,胶原蛋白针剂在整体注射类医美市场中的渗透率由 8.7%提 升至 10.9%,其中重组胶原蛋白针剂渗透率由 0.9%提升至 9.7%。虽然胶原 蛋白针剂市场放量可期,但考虑到交联技术局限和可适用范围不及透明质酸, 市场空间与透明质酸仍会有较大差距。预计 2027 年透明质酸针剂的市场规 模为 612 亿元,胶原蛋白针剂的市场规模为 137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