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展望 BD对创新药研发有什么帮助? 每日报道

2023-05-16 16:32:36

来源:天风证券

核心观点:

BD是必须的吗,BD对创新药研发有什么帮助? BD是行业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天然产物,回顾过往,BD促进更多FIC药物研发,达成更高销售峰值 回顾2010-202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的50款FIC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历程,在小型biotech主导FIC药物发现的同 时,大型药企通过BD途径参与并推动了多数FIC药物的后续开发与商业化,在提升候选管线研发成功率的同时促进 了产品未来持续放量,达成更高的销售峰值。

在中国,创新药出海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类BD,目前的发展情况,对未来的预期? 中国创新药出海经历了2个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中国国产创新药自2010年左右起步后开始出海历程。其中第一阶段2010-2019年出海产品数量总和不到20个,多 数产品集中于肿瘤领域,国际化趋势尚未形成。而在2020年及以后,中国创新药企积累了近十年的发展成果,多个 产品疗效显著获得国际认可,出海进程正式进入第二阶段。中国药企出海及国际BD授权产品数量迅速增长,交易金 额屡创新高,治疗领域逐步扩展。出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业绩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资料图片)

BD对股价的影响的大小,持续程度? BD对股价通常具有正面提升作用,中国市场对BD认可度较高 对于海外市场,我们回顾了2015-2022年历年全球top10 BD案例,发现成功上市品种数量多于研发失败品种。同 时BD对股价具有正面推动作用,BD项目公布后授权方公司股价普遍在第一日出现上涨趋势,且项目公布对授权方 的股价涨跌影响比对引入方更加显著。 对于中国市场,我们回顾了多家公司BD项目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发现在重大BD项目公布后多数情况下公司第一日 股价上涨,同时该上涨趋势经常可延续至首周乃至首月。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对BD认可度高。

多数FIC药物由big pharma通过BD途径参与研发和商业化过程

小型biotech公司是60%以上的FIC药物发现源头,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影响深远。针对2010-2020年FDA 批准的50款FIC肿瘤药物的发起者进行统计,其中46%的项目由小型biotech独立发起,16%涉及biotech 合作,合计超过60%。由于许多biotech公司多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后创办,同时biotech公司与 学术界等的合作也更为灵活多样,使得小型biotech公司在FIC药物发现和早期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 Big pharma通过BD参与了多数FIC药物的开发与商业化过程。后期管线推进过程中,biotech和big pharma的角色发生互换。Big pharma是后续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的主导者,通过BD授权等形式获取候 选药物权益后,可以为biotech公司承担其临床项目中的大部分财务成本和开发风险,提升产品上市可 能性。

BD项目优势:big pharma的参与提升了研发成功率

BD项目成功率相较未合作品种更高。成功率高不仅由于授权项目通常本身为优质资产具有开发潜力,而且 big pharma评估外部获得品种的标准也更加严格,更有可能识别在开发过程中早期失败的管线,提高了筛 选成功率。且BD可有效进一步推进研发成功率提升。

BD项目优势:big pharma的参与带来更高的销售回报

Big pharma独立或参与开发的药物销售峰值更高。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发表 的文章Small biotechs versus large pharma统计50项FIC肿瘤药物上市后至今的销售峰值发现, big pharma独立或参与开发的产品销售峰值更有可能超过30亿美元,同时big pharma独立开发 产品的中位数销售额(22.93亿美元)远超小型biotech公司独立开发产品的中位数销售额(2.78 亿美元)。

BD交易团队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机会分析和谈判

BD交易是否具有交易价值,需要从销售、生产、法律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BD部门首先需要考虑药物面临的竞 争格局,例如未来市场上是否具有同类可替代药物;同时还要评估药物研发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进行这笔BD交易是 否符合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交易团队还需要考虑后续研发和推广持续产生的费用,并结合公司现金流 进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最终通过整合所有因素的影响,负责部门将对BD项目进行估值,确定预期心理价位,再通 过交易团队与对方公司进行谈判,最终确定BD交易条款和金额。

BD项目平均预付款随研发进展而增长,不同领域预付款无明显差异

BD药物研发越成熟,平均预付款金额越高。1996-2013年,临床前药物BD平均预付款仅为1360万美元,不及III 期临床药物BD平均预付款3540万美元的一半;而I期、II期药物平均预付款为2270万美元和2520万美元。整体趋 势为平均预付款金额随着研发进度的进展而增长。 不同疾病领域药物BD的平均预付款无显著差异。 1996-2013年,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以2930万美元位列第一,自 身免疫疾病领域为1960万美元相对落后,肿瘤、心血管、代谢领域的平均预付款分别为2620万美元、2480万美 元和2750万美元,整体数额围绕2500万美元波动,不同领域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合作伙伴类型及产品新颖性是影响BD成交额的关键因素

合作牵涉的多项因素可对BD交易金额产生显著影响。Katie Arnold等2020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 表的文章,针对过去10年102个生物药授权合作协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授权合作伙伴类型(big pharma/biotech)、产品新颖性(是否为FIC/BIC)、产品研发阶段及合作类型(是否涉及商业化授权) 等多项因素均可对BD交易金额产生显著影响。 合作伙伴规模(big pharma)及产品新颖性(FIC)对交易额影响最大。在六项可能的影响因 素中,合作伙伴类型(122.8%,肿瘤类186.7%)及产品新颖性(61.7%,肿瘤类107%)对BD金额影响 最大。Big pharma由于资金充足且销售能力更强,通常倾向于给予BD项目更高的估值;同时FIC肿瘤品种 的市场估值通常也为BIC品种的两倍。

产品市场规模及研发阶段在主观评估BD估值时影响较大

产品市场规模及研发阶段为公司管理层主观评估BD估值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根据Katie Arnold等研究,前 述的影响BD交易金额的客观定量因素实际影响只占到32%-54%,余下的46-68%则体现为交易双方管理 层的主观因素。 Katie等针对16位biotech公司高管进行调研,其中分别有88%和69%的受访者认为产品所 处的市场规模及研发阶段对BD估值有重要影响。此外高管针对6项影响BD成交金额因素给出的重要性评分 中,研发阶段得到1.13分,显示重要性最高。

回溯2015-2022年的全球医药top10 BD后续发展,成功上市案例更多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发表了2015-2022年间每年全球医药top10 BD项目,我们跟踪统计 了2015-2022年top10 BD项目中与药品和疗法相关的项目后续发展。 追踪2015-2022年的top10 BD后续发展,最终成功获批上市的品种相较失败(终止合作)品种数量更多, 分别是13和11。截至目前,仍有40个项目尚在进行中。我们预计随开发继续,将会有更多成功上市的药 品。

海外药企BD项目成交对股价具有推动作用,对授权方作用更显著

在BD项目公布后第一天,授权方公司股价普遍会出现上涨趋势,如Xencor、Pieris、Halozyme、Prothena、 Galapagos、 CRISPR Therapeutics、Seattle Genetics涨幅都在10%以上,即使下跌的公司幅度也基本较小。 BD项目公布对授权方的涨跌影响比对引入方更加显著。授权方常出现10%以上波动,而引入方第一日股价多数微涨,涨跌幅普 遍不超过3%。

2020年以来中国药企出海成为趋势,众多企业产品海外权益授出

2020年开始中国药企出海项目数量大幅增长。2010-2019中国药企出海数量总和仅16个,在2020年 一年迅速增长至12个,并连续三年快速增长,2022年达到25个出海项目。随着中国药企研发能力提高, 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出海已成为大趋势。

2020-2022年创新药出海项目交易累计金额快速增长

2020-2021年中国药企创新药出海项目累计交易金额快速增长。2010-2019年累计首付款为8.955亿美元, 里程碑付款仅58.255亿美元;2020年首付款达5.54亿美元,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的62%,里程碑付款更是 已经超过了过去十年总和;2021年首付款13.89亿美元增幅高达150.8%,里程碑付款也保持增长势头。 2022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出现近百亿美元出海项目。2022年里程碑金额214亿美元,增幅达到79.2%, 其中12月科伦药业与默沙东关于7款在研ADC药物的交易总金额近百亿美元,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再创佳绩。

中国药企国际III期临床数量日益增长,百济神州项目数量居首

中国药企海外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数量已形成一定规模。根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2月18日,中国药 企海外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数量已达65个,涉及27个企业。中国创新药出海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 选择将自己的药品推向海外市场,用中国研发的药品惠及全球患者。 百济神州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数量居于中国药企首位。百济神州目前共有14个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候 选药物包括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及欧司珀利单抗等,聚焦于PD-1、BTK以及TIGIT等潜力较大的靶点。复宏 汉霖以8个III期临床紧随其后,药物包括斯鲁利单抗、曲妥珠单抗等,靶点涉及PD-1、VEGF、HER2、CD20。

中国药企海外III期临床涉及领域广,聚焦单一领域为常态,肿瘤为最热门领域

中国药企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项目涉及领域广泛,多数药企聚焦单一领域。中国药企出海药物品类丰富,牵涉肿瘤、 自身免疫、眼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在统计的27家中国药企中,复宏汉霖、百奥泰和信达生物以2个领域领 跑,绝大多数药企都聚焦于单一领域,也说明中国药企更注重深度创新,而非横向扩充多领域管线。 肿瘤领域相关药企最多,为目前最热门出海领域。统计的27家中国药企中有16家药企海外布局肿瘤管线,更有13 家药企的海外III期临床项目仅涉及肿瘤领域。此外比较热门的领域是感染性疾病,涉及6家药企,其中5家布局新 冠治疗药物。

出海的底气:相较MNC更优的临床数据

泽布替尼头对头伊布替尼试验取得积极结果,泽布替尼在CLL适应症中展现BIC实力。百济神州已公布ALPINE 试验终期分析结果。ALPINE(NCT03734016)是一项针对CLL/SLL患者二线治疗的头对头全球III期临床研究, 比较了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泽布替尼疗效和安全性均优效于伊布替尼,房颤/房扑发生率显著降低。泽布替尼在此次终期分析中对比伊布 替尼取得优效。中位随访时间29.6个月时,泽布替尼组的ORR明显高于伊布替尼组 (80.4% vs72.9%);24个月 PFS率方面泽布替尼组也明显高于伊布替尼组(78.4% vs 65.9%,HR 0.65),且在预后较差的del(17p)患者群体中 PFS优势更为明显 (IRC评估 77.6% vs 55.7%,HR 0.52) ;同时泽布替尼组的心脏房颤/房扑的发生率相对于伊布 替尼组明显下降(5.2% vs 13.3%)。

出海的底气:中国创新药企业自研的具有BIC潜力的在研药物日益增多

中国创新药企业开发的具有BIC潜力的药物日益增多。目前中国药企开发的多款创新药在大适应症如非小细胞 肺癌、特应性皮炎、红斑狼疮等的临床试验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读出,与已上市主流药物临床数据 非头对头对比具有BIC潜力,为中国国产创新药出海增添了更多底气。如康方生物的AK112(依沃西单抗)在临 床上显露出过硬的数据,于2022年8月31日在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上开展与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与强生相比,绿叶的利培酮微球在安全 性及便利性上存在明显优势,起效迅速、首次注射后无需等待3周延迟期、停药后快速清除。

展望未来——出海的进阶形式:在欧美市场组建销售团队

BTK抑制剂市场潜力较大。伊布替尼全球季度销量有所下滑,季度峰值达17.90亿美元,提示BTKi整体市场 广阔;泽布替尼、阿卡替尼销量迅速上升,未来放量潜力或较大。 BTK抑制剂目前以美国市场为主,正拓展新兴市场。BTKi在美国的销售额占全球比例65%左右,季度销售额 自2019年第三季度起超过10亿美元,此外有望在欧洲及多个新兴市场份额逐步拓展。

出海BD项目在短期对中国创新药企股价的上涨推动作用明显

在BD项目公布后第一天,公司股价普遍出现上涨趋势,如君实生物、基石药业、复星医药等涨幅都在5%以上;即使下跌, 大多数幅度也基本较小。 2022年起,BD项目公布对创新药企股价三个维度的涨幅推动影响更为显著。BD产生的股价影响的持续时间有所上升,且部 分重磅品种BD如康方生物AK112、科伦药业7款ADC等在当周即创造超20%股价涨幅。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