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方纳米研究报告 耕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材料十余年

2023-05-18 10:55:06

来源:国盛证券

一、德方纳米:磷酸铁锂龙头企业,受益下游行业快速增长

1.1 公司深耕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材料十余年

深耕纳米材料领域,成就磷酸铁锂正极龙头。德方纳米成立于 2007 年,自成立之初公 司就致力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并于早期成功自主研发碳纳米管、纳米 氧化铝、纳米碳纤维、纳米碳微球等纳米材料。基于对新能源材料应用领域的前瞻性判 断,公司于 2008 年开始将纳米化技术应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成功开发出纳米磷 酸铁锂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并于 2009 年通过国家 863 计划电动车动 力电池试验室考核测试。 十余年的深耕,带来行业头部的高度认可。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原创开发的“自热蒸发 液相法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于 2011 年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 磷酸铁锂行业深耕十余年,公司产品具备优异电化学性能,得到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领 先企业认可,并于 2019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司目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2022 年 4 月 14 日,公司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吉学文先生、孔令涌先生、赵旭女士、WANG JOSEPH YUANZHENG 先生、WANG CHEN 女士于 2019 年 11 月 3 日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到期终止,其一致决定不再续签新的 《一致行动协议》。一致行动关系到期解除后,公司由原五名一致行动人共同控制变更为 无控股股东及无实际控制人。本次解除一致行动人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 响。当前,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公司前董事长吉学文,持有公司股份的 13.99%,董事长孔 令涌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 12.97%的股份。

1.2 专注磷酸铁锂正极,受益行业增长红利

受益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行业景气度,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受益于下游市场快速增长 以及公司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5.57 亿元,同比增长 355.30%,2017-2022 年 CAGR 为 92.43%。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9.45 亿元, 同比增长 46.56%。营收结构方面,公司聚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于 2021 年剥离碳 纳米管与导电液业务。2022 年,磷酸铁锂正极业务营收占比达 99.91%,为公司主要收 入来源。

归母净利润大幅提升,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2 年,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以及公司新增 产能释放,公司产品产销同比大幅提升,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3.80 亿元,同比增长 188.36%,2017-2022 年 CAGR 为 91.37%。2023 年 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17 亿 元,同比下降 194.17%,主要系 Q1 需求疲软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同时碳酸锂价格大 幅下跌,公司计提约 8.11 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盈利能力方面,除 2020 年受开工率不足、 磷酸铁锂价格降幅明显等影响使得盈利能力有所下滑之外,2017-2022 年销售毛利率均 稳定在 20%以上。

成本管控有效推进,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分业务来看,由于磷酸铁锂正极业务营收占 比较高,因此公司整体毛利率表现主要取决于磷酸铁锂正极业务。此外,随着公司规模 效应的释放,近年来公司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2022 年期间费用率下降至 4%以内,其 中管理费用率优化至 2.62%,财务费用率保持在 1.00%左右,销售费用率下降至 0.2%。

赊销支付占比较大,周转能力持续改善。从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以 及净利润比值来看,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增长加快,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公 司作为动力电池上游,其主要采用赊销方式,经营性现金流小于 0。从营运能力来看, 2022 年公司存货周转率由 2021 年的 3.8 提升至 5.4,应收账款周转率从 2021 年的 6.12 提升至 2022 年的 7.93,2022 年公司周转能力得到改善。2023Q1 公司存货周转率/应收 账款周转率下降为 1.30/1.41,主要系一季度下游需求不佳叠加锂电产业链去库存,对公 司产销率影响较大。

二、新能源车与储能双轮驱动,磷酸铁锂市场前景广阔

2.1 动力电池正极技术路线多样,磷酸铁锂具备成本与性能优势

正极材料决定锂电池的性能与成本表现。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 解液以及电池壳体组成,其中正极材料为锂电池锂源,直接决定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电池综合性能表现。且正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 30- 40%,其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锂电池整体成本。目前锂电池的正极材料路线包括 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 NCM、三元 NCA,不同正极材料在能量密度、安全性、 成本等因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也决定了其具体的应用领域,目前动力电池主要采 用磷酸铁锂正极和三元正极,储能电池由于对循环寿命的需求更高,因此主要采用磷酸 铁锂正极路线。

磷酸铁锂正极具备成本低、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高等优势。作为国内动力电池主要采用 的正极材料路线,相较于三元正极,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在于: (1)安全性:三元正极电池通常会在 180 摄氏度上出现自加热,并在约 200 摄氏度发生分解并释放出氧气,高温环境下电解液迅速燃烧,产生剧烈连锁反应;而磷酸铁锂电 池安全性能相对较好,在 250 摄氏度以上才会出现热现象,在 700-800 摄氏度才会发生 分解,且分解时不释放氧气,燃烧不及三元材料剧烈。 (2)生产成本:三元正极除锂盐外的主要原材料钴盐、镍盐在我国可开采储量较小,供 应紧张导致三元生产成本较高,而磷酸铁锂除锂盐外的原材料磷盐与铁盐资源较为丰富, 具备明显成本优势。 (3)循环性能:磷酸铁锂电池具备更长循环寿命,循环寿命可以达 2000 次以上,长于 三元正极寿命。 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三元材料的弱点在于,磷酸铁锂正极的理论单体密度要低于三元材 料,且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会有所下降,三元正极则具备良好的低温性能。

减模组方案推出,带动磷酸铁锂电池续航能力提升。过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采取的 CTM(电芯-模组-PACK-装车)集成方案空间利用率较低且整体重量较大。宁德时代于 2019 年发布其首款 CTP 电池包,该款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了 15%-20%,电池包零部 件数量减少 40%,能量密度可达 200Wh/kg,随后比亚迪、蜂巢能源陆续发布 CTP 方案。 CTP 方案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空间利用率,实现性能表现提升。CTP 方案作为 CTM 方案 的升级版本,将电池直接集成至电池包,省去了模组组装环节,提升了电池包空间利用 率与能量密度表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减少三元锂电池因电池安全和强度不够而增 加的结构件,降低车身整体重量,从而令磷酸铁锂电池在单体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锂电池 的前提下,仍然实现主流三元锂电池同等的续航能力,补全磷酸铁锂正极电池续航短板 问题,实现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安全及能量密度的均衡。

CTP 技术持续迭代,磷酸铁锂电池性能持续提升。2022 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 池企业陆续发布动力电池创新解决方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 72%;中创 新航 One-Stop Bettery 体积利用率达 75%,动力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的同时叠加多重技 术优化,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创新技术可实现磷酸铁锂电池整车续航超 700km,三元 电池整车续航超 1000km。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例,可将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 至 255Wh/kg,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 160Wh/kg,同等电池包尺寸下,其电 池包电量相比 4680 系统提升了 13%,实现续航、快充、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 性能的全面提升。

CTP 方案应用逐步成熟,海外车企磷酸铁锂正极接受度提升。2021 年,在宁德时代与 比亚迪等动力电池龙头推动下,CTP 技术方案动力电池在多款爆款新能源乘用车上成熟 应用,CTP 技术规模应用趋势显现。除比亚迪宣布旗下全系车型搭载 CTP 技术的刀片电 池外,特斯拉、宝马、大众、丰田等海外车企加速导入磷酸铁锂+CTP 方案,磷酸铁锂电 池成为国际车企入门级电动车电池配套重要选择。

2.2 动力电池与电化学储能需求旺盛,磷酸铁锂需求快速增长

2.2.1 技术进步叠加降本需求,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提升,中国为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 据,2022 年全球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 1031 万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12.86%,其中 中国为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为 66.8%。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中国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 688.70 万台,同比增长 95.6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25.64%,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 动转向消费驱动,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推出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 提升。

上游材料价格高企,磷酸铁锂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今年以来,上游锂电材料历经较大涨 幅,尽管磷酸铁锂电池理论克容量较三元电池低,但受益于 CTP 技术应用、汽车热管理 系统进步以及热泵空调的逐步普及,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与低温续航能力有所改善, 下游车企为留存盈利空间而持续提升磷酸铁锂电池装机比例。根据动力电池联盟,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比例从 2022 年 5 月的 55%提升至 68%,达 近两年峰值水平,全年来看,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达 62%。

我们预计,在上游价格持续高企,CTP 技术持续迭代改进的背景下,2023-2025 年国 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将持续在 50%以上,而随着更多海外车企对磷酸铁锂电池 方案的持续导入,海外动力电池市场磷酸铁锂渗透率也将迎来快速提升。

2.2.2 风光并网与电力系统调度需求显现,储能市场前景广阔

风光并网与电力系统调度需求凸显,储能需求快速提升。储能是指利用大容量且能够实 现快速充放电的储能设施装置或物理介质将能量存储起来的技术,随着风电、光伏等新 能源的发展,储能被广泛用于解决风光发电供给间歇性与用户用电需求的持续性之间的 矛盾。目前常用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以及电磁储能三类,其中化学储能 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

电化学储能应用前景明确,锂电池储能为主流电化学储能形式。目前在我国各类储能技 术装机量中,抽水蓄能为主要储能形式,2021 年中国储能装机功率达 43.44GW,其中 抽水蓄能占比最大,占 86.5%;其次则为电化学储能,占 11.8%。同时,电化学储能也 是除了抽水蓄能外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快且具备良好产业基础的储能技术,目前电 化学储能路线主要包括锂电池储能、铅蓄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 不同的储能技术路线在储能时长、储能容量、响应时间、使用寿命方面具备相应特点, 而目前锂离子电池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目 前电化学储能的主要形式,2021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 5.12GW,其中锂离子电 池占比达 91%,为电化学储能的主要形式。

国内外储能市场迅速发展,储能锂电池市场前景广阔。根据 EV Tank 数据,2021 年全球 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 66.3GWh,同比增长 132.4%。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 新能源友好并网以及电力系统调峰调频需求凸显,储能将迎来快速发展,2021 年 7 月国 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 2025 年,实现新 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 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海外市场方面,美国 IRA 法案延长 ITC 退税补贴、日本光 伏 FIT 转变为 FIP 政策鼓励、欧洲能源危机下储能项目投资积极性提升,驱动储能市场 快速发展。根据 PVInfoLink 口径,2022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 142.7GWh,同比增 长 204.3%,储能锂电池市场维持高速发展态势。

储能+动力电池双轮驱动,磷酸铁正极需求快速增长。目前磷酸铁锂正极下游市场主要 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锂电池,我们进行以下假设:(1)1GWh 磷酸铁锂电池 对应需求 0.25 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2023-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磷 酸铁锂电池需求占比保持在 55%以上;(3)随着海外车企导入磷酸铁锂电池方案,2025 年海外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渗透率达 20%;(4)储能锂电池方面,国内储能锂电池均采用 磷酸铁锂电池,随着海外储能市场逐步导入磷酸铁锂电池,海外储能锂电池中磷酸铁锂 渗透率到 2026 年达 30%。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 2022-2025 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 材料需求量将从 82 万吨提升至 232 万吨,对应复合增速达 42%。

2.3 头部企业扩产与跨界布局并行,磷酸铁锂供需趋松

竞争格局稳定,呈现两强竞争格局。2021 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占率前三分别为 湖南裕能、德方纳米、龙蟠科技,CR3 为 53%,CR5 为 67%。2022H1,我国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市占率前三分别为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常州锂源,CR3 约为 51%,CR5 约为 68%。行业前二为湖南裕能与德方纳米,市占率维持 40%以上,呈现两强竞争格局。

龙头扩产与化工企业跨界并进,行业产能提升迅猛。2022 年以来,随着磷酸铁锂动力与 储能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磷酸铁锂正极企业采取大幅度扩产措 施。同时,厦钨新能、长远锂科等三元正极材料企业、中核钛白、川发龙蟒等传统化工 企业同样进行跨界布局。从目前各磷酸铁锂正极厂商的产能规划来看,2022-2025 年, 中国铁锂系正极材料行业供给将从 127.0 万吨提升至 481.2 万吨,与全球磷酸铁锂正极 材料需求量对比来看,2023 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将会经历产能出清阶段。

行业供给迅速增长,具备成本、客户以及产品性能优势的玩家将脱颖而出。基于对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与国内磷酸铁锂正极产量产能规划的测算,我们预计随着行业龙 头与跨界企业的磷酸铁锂产能逐步落地,磷酸铁锂行业供给将快速增长。正极材料作为 影响动力储能电池性能与成本的关键原材料,下游电池厂对产品性能与成本要求较高, 行业供给快速增长的同时,具备强成本管控和优异产品性能,并且与动力电池厂商有长 期合作关系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三、液相法构筑技术护城河,优质客户结构提升增长确定性

3.1 独创液相法工艺,铁锂正极产品性能突出

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多样,主要分为固相法与液相法。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制备工艺包括 固相法与液相法,其中固相法为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磷酸铁锂合成方法,基本工 艺流程为将铁源、磷源、锂源通过机械研磨均匀后,再经过高温煅烧实现碳包覆,制备 成磷酸铁锂。液相法则将原材料在液相中实现分子级混合,自然蒸发水分得到纳米级前 驱体凝胶,经破碎烧结等环节处理,得到纳米级磷酸铁锂。

德方纳米首创液相法工艺,磷酸铁锂电池具备成本优势。公司自主研发自热蒸发液相合 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该技术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等技术,在常温 常压下,通过将原料锂源、铁源、磷源和辅料混合后即可自发反应,反应放热后快速蒸 发水分而自动停止反应,得到纳米磷酸铁锂的前驱体,而后在烧结过程中加入碳源,进 行两次的高温分解,得到非连续的石墨烯包覆磷酸铁锂颗粒相较于固相合成法在能耗、 产品性能、批次稳定性、生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

磷源与锂源构成铁锂正极主要原材料成本,固相法原材料方案路线丰富。从万润新能磷 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成本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成本的占比逐步提升, 由 2019 年的 57%提升至 72%,其中磷源与锂源为磷酸铁锂主要原材料成本来源。而铁 锂正极企业则会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情况的差异选用不同的原材料作为磷源、锂 源以及铁源,从而固相法可进一步细分为磷酸铁法、草酸亚铁法以及铁红法。

液相法对原材料要求较低,原材料成本优势明确。液相法相较于固相法对原材料要求相 对较低,液相法仅对原材料的纯度有要求,因此除电碳外,亦可选择工碳作为锂源。而 固相法则对原材料种类、纯度、粒度等均有要求,原材料成本较高。从德方纳米与固相 法企业万润新能、湖南裕能的磷源、锂源采购单价来看,采用固相法的德方纳米对原材 料兼容性较强,锂源采购单价低于固相法磷酸铁锂企业;同时,液相法采用磷酸二铵作 为磷源,随着磷酸价格持续提升,相较于固相法磷源价格差距有所收窄。

液相法能耗较低,整体生产成本优于固相法。德方纳米所采取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在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主要通过化学能实现纳米化,相较于固相法能耗水平更低,同时在烧 结环节对温度要求较低,仅需要 650℃-680℃,低于固相法 700℃以上的烧结温度。综 合原材料成本与能耗情况来看,德方纳米磷酸铁锂产品相较于湖南裕能等固相法企业具 备一定成本优势,2021 年德方纳米磷酸铁锂单位生产成本约为 3.77 万元/吨,低于湖南 裕能 4.17 万元/吨,在成本方面具备优势。

液相法反应产物均匀,产品性能优异。公司采用的液相法可令反应产物更加均匀,具备 稳定的微观结构,从而使得产品性能更加稳定。烧结温度较低,可减少颗粒团聚,粒径 较小,分布更加均匀具备较好低温性能与大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改善的化学沉积法, 碳包覆更为均匀,碳导电性与导热性优秀,电池产品安全性较强。且液相法将所有原材 料全部溶解,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原则”可实现分子级的结合,从而实现产品稳定性的 提升。从德方纳米与其他磷酸铁锂企业产品性能对比来看,德方纳米产品具备更小的产 品粒径,循环寿命保持能力较为优秀。

3.2 深度合作行业主流客户,丰厚产能储备有望拉动盈利释放

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为行业龙头。从 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 机情况来看,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为行业前三,市 占率分别为 49%、23%与 7%,行业 CR3 为 79%,行业 CR5 达 86%,整体维持较高集 中度。从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情况来看,行业集中度相对于动力电池行业整体更高,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为行业前三,市占率分别为 44%、37%、6%,行业 CR3 为 87%,行业 CR5 达 93%。整体来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为行业前二龙头,市占率领 先其他动力电池企业。

与行业主流动力电池客户深度合作,但依赖度有所降低。在下游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格局 下,公司主动选择充分市场化服务优质大客户的战略,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 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18-2022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由 91.75% 下降至 94.01%。宁德时代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18-2021 年占公司收入比重保持在 65% 以上,但在 2022 年降低至 49.31%。公司对头部客户的依赖度有所下降。

公司磷酸铁锂正极产能储备丰富,有望带动业绩增量。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公司自上市以来加速拓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截至 2022 年年底,公司已形成磷酸 铁锂产能 26.5 万吨,且宜宾德方 8 万吨磷酸铁锂正处于抓紧建设中,2023 年公司有望 达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34.5 万吨。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新型铁锂正极材料,年产 11 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已于 2022 年 9 月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 2023Q2 达产。同时,公 司远期规划到 2025 年底磷酸锰铁锂产能达 44 万吨,合计达成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78.5 万吨,随着公司规划产能逐步释放,公司业绩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四、前瞻布局磷酸锰铁锂与补锂剂,第二增长极成长态势显现

4.1 磷酸锰铁锂为磷酸铁锂升级方向,实现行业领先布局

磷酸锰铁锂为磷酸铁锂升级版本,具备稳定性与安全性优势。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 的基础上添加锰元素而形成的新型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具备磷酸铁锂稳定的橄榄石结 构,结构强度较高,从而具备良好的电池循环性能与安全性。同时,通过锰掺杂合成磷 酸锰铁锂固溶体材料,提升电极电势,进而实现理论能量密度相较于磷酸铁锂的提升。

磷酸锰铁锂相较于磷酸铁锂,拥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高电压平台、更优异的低温性能。 磷酸锰铁锂的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相比磷酸铁锂可以提升 15%-20%; (2)降低电池成本,能量密度的提升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电池包整体成本 10%-15%; (3)提高续航里程,拓宽应用场景,实现车端续航里程 600-800km,从而应用到更多乘 用车车型中; (4)低温性能提升,满足高纬度地区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 (5)保留了磷酸铁锂高安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而相较于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相近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目前行业通过新的工艺合成路线或改性策略提升磷酸锰铁锂导电性能。尽管磷酸锰铁锂 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等方面优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而在安全性、稳定性与成本方面 优于三元正极材料。但相比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跃迁能隙高达 2eV,属于绝缘体, 导电性能较差,同时在反应过程中 Mn3+离子会产生的 Jahn-Teller 效应从而导致充放电 过程中会损失容量并降低循环性能。而推动磷酸锰铁锂材料电化学性能改善,则依赖于 新的工艺合成路线与相应的改性策略,包括减小颗粒尺寸、导电物质包覆、体相离子掺 杂、材料结构设计等。

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快,预计 2023 年行业产能将逐步落地。过往由于导电性以及 循环性能较弱等问题,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始终较慢。而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 技术等改性技术的升级,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其中,电池厂端的宁德时代、 孚能科技、中创新航均对磷酸锰铁锂电池积累技术布局;正极材料厂端的德方纳米、容 百科技、光华科技等均已提出产能规划目标。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以及量产产能落地,我 们预计 2023 年磷酸锰铁锂正极将进入量产化阶段。

德方纳米布局三元包覆与纳米化等改性技术,推动磷酸锰铁锂产品商业化加快。从德方 纳米目前已有申请专利来看,针对磷酸锰铁锂导电性与循环性能等缺点,德方纳米采用 三元正极包覆、纳米化等改性措施来实现磷酸锰铁锂材料性能优化:

三元正极包覆:采用三元包覆纳米磷酸锰铁锂基符合正极材料实验数据中 1C 放电 克容量可达 156mAh/g,0.2 中值电压最高达 3.97V,充放电容量得到提高;低温容 量保持率可由 70.97%提高至 74.49%。

材料制备方法改进:2022 年 12 月公布的《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和锂离子电池》则提出省去了还原过程并,减少制备过程因 Mn 和 Fe 还原造成的结 构缺陷,从而提升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通过依次在磷酸锰铁锂表面包覆氧化物 和导电层,可以在保证材料良好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升导电性能的磷酸铁锂制备方 法。实验数据中,采用此类制备方法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充放电性能与循环性能 提升明显。

磷酸锰铁锂布局持续加码,曲靖德方 2023 年二季度达产。公司在磷酸锰铁锂材料技术 环节布局多年,并积极推进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化,持续加大磷酸锰铁锂产能布局 规划。目前德方纳米分别在 2021 年 9 月规划投资 11 万吨新型磷酸盐项目产能项目,在 2022 年 1 月规划 33 万吨新型磷酸盐项目的生产基地。此外,在 2023 年 3 月,公司公 告了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拟投资 26.5 亿元于 11 万吨新型磷酸盐项目产能项目,项目 预计建设期为 3 年。

4.2 布局正极补锂产品,进一步丰富锂电材料产品线

锂离子电池补锂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的过程中,有 机电解液会在石墨负极表面还原分解,从而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在这个过 程中则会永久的消耗大量来自正极的锂,造成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ICE)偏低,从而降 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同时,若有负极材料颗粒因脱落而失活、锂金属等不 可逆沉积等过程,均会消耗正极的活性锂,降低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而锂电池补锂 又称为“预锂化”,即在锂离子电池工作之前向电池内部增加锂来补充锂离子,从而抵消 不可逆的锂损耗,以提高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路线包括负极补锂和正极补锂。负极补锂即在负极中引入活性锂, 负极补锂研究开发时间较早,包括基于金属锂的物理混合补锂、真空卷绕镀锂、自放电 锂化、化学补锂、电化学锂化等多种补锂方式。正极补锂通常是采用电化学法,通过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添加补锂材料,电池充电过程中补锂材料分解释放活性锂,弥补负极 SEI 生长造成的不可逆活性锂损失。正极补锂无需额外的工艺改进且成本较低,因而更 加适合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被誉为最有前景的补锂技术。

布局富锂化合物正极补锂路线。德方纳米布局正极补锂路线,并在 Li5FeO4 的制备工艺 上取得专利 CN112117433A,解决了传统固相法需要多次烧结、烧结反应不充分、烧结 时间长、杂质含量高的问题,开发出步骤简单,工业化生产的 Li5FeO4 制备工艺。并在 专利 CN113555538A 中将补锂剂通过沉积法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料混合,得到正 极材料前驱体,进而制备无碳高容量正极材料,实现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的提升。

补锂剂产品处于行业前列水准,规划产能投放在即。公司补锂剂产品可应用于各种体系 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数码 3C 电池等领域。产品补锂效率高、补锂 难度小、材料成本低、补锂安全度高,在磷酸盐电池体系中,添加量 2%左右可以提升约 5%的能量密度,添加量 4%左右可以提升近 100%的循环寿命。公司分别于 2021 年与2022 年规划 2.5 万吨与 2 万吨补锂剂项目,目前公司补锂剂产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 证,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线预计今年一季度开始投产。

五、盈利预测

2022 年,公司产品线主要为磷酸铁锂正极产品,随着 2023 年公司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 与补锂剂产品产能逐步投放,将带动公司收入持续增长。 纳米磷酸铁锂:公司依托于液相法实现产品成本优势与性能优势,在优质客户结构的加 成下,公司在建产能逐步释放将带动磷酸铁锂正极销量维持稳中向好。2022 年底以来, 随着行业内产能的释放,或将带动磷酸铁锂正极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叠加碳酸锂价格长 期将回归理性,我们预计 2023/2024/2025 年公司磷酸铁锂正极业务实现收入 180/198/218 亿元,毛利率为 10%/16%/16%。

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材料升级方向,具备能量密度与低温性能 优势,有望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形成替代效应。目前公司曲靖 11 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已 经投产,正在进行产能爬坡,预计 2023 年第二季度逐步达产。我们预计 2023/2024/2025 年公司磷酸锰铁锂正极业务实现收入 41/70/105 亿元,毛利率为 18%/18%/18%。 补锂剂:公司布局正极补锂剂产品,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数码 3C 电池等领域,实现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提升。目前公司补锂剂产 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证,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线预计今年一 季度开始投产。我们预计 2023/2024/2025 年公司补锂剂业务实现收入 16/36/52 亿元, 毛利率为 25%/25%/2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