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蓝电:深耕电池检测设备行业,低功率设备引领者
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电池测试设备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微小功率设备、小功率设备、 大功率设备和配件及其他服务。公司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 依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全面掌握了从设备制作、特殊电池夹具加工到温度传感器设计、 控制分析软件设计以及系统集成的电池检测设备全新技术,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产品知名度, 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2021 年 12 月,公司获评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深耕电池检测设备技术,自主创新驱动力强。公司成立于 2007 年 4 月,专业从事电池 测试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2011 年,公司通过 IS09001 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高 新技术企业证书。2012 年,公司成功注册蓝和(LANHE)商标并投入使用,核心研发的“蓝 和”(LANHE)系列电池测试系统可支持电池测试领域的绝大部分应用,包括材料研究、电 池化成、容量分选、组合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的测试等。公司于 2013 年完成股改,于 2014 年挂牌新三板。2017 年,公司搬迁到自购办公地——光谷电子工业园三期。2018-2022 年, 公司连续获得多项专利,截至 2022 年年底,公司拥有 53 项专利,25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23 年 3 月 13 日,公司北交所 IPO 获批注册。
【资料图】
1.1、股权高度集中,实控人为核心技术人员
股权结构集中,吴伟和叶文杰先生持股 92.2%。截至 2023 年 5 月 16 日,公司董事长 吴伟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41.3%的股份、董事兼总经理叶文杰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41.5%的股份, 双方为一致行动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 82.8%的股份。此外,吴伟、叶文杰先生还各持有武 汉蓝和 44.5%的合伙企业财产份额,间接控制公司 9.4%的股份。吴伟、叶文杰先生直接及 间接合计持有公司 92.2%的表决权股份,是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结 束后,吴伟、叶文杰先生间接、直接合计持股数比例为 73.4%。核心技术人员与公司深度绑定,共享公司成长。吴伟先生和叶文杰先生既是公司实控人, 也是公司的技术创始人,分别持有公司 45.7%、45.5%的股份,与公司深度绑定。公司研发 部经理胡润生通过武汉蓝和投资中心间接持有公司 0.2%的股份,参与公司成长发展。
1.2、微小功率设备为核心产品,经营模式匹配公司发展阶段
产品涵盖微小、小、大功率及化成分容设备, 5V 量程设备为主。公司的电池测试设备 是一种用于能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领域的分析仪器,是进行电池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以及 相关产品质量保证的基础仪器。其对电池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充放电,同时监测电池电流电压 的变化,测量出电池的容量、内阻、循环寿命、比容量等数据,用于电池及材料研发、质检 以及电池生产工艺管理。现阶段,公司下游客户以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研发、生产的企 业和高校院所为主,主要使用电压量程为 5V 的电池测试设备,2022 年 5V 量程设备收入约 占设备收入的 88.6%;其他电压量程设备主要用于铅酸电池等类型电池的测试,市场需求相 对较少。
经营模式主要由采购、生产、销售构成,与公司发展阶段较为匹配。采购端,公司实行 供应商管理制,制定《合格供应商名录》,在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及服务能力 后确定供应商,对所需产品和服务进行集中采购。生产端,公司根据销售订单和市场预测情 况,采用“以销定产+适当备货”的生产模式,同时引进 ERP 软件等管理系统,对公司产品 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销售端,公司按区域设置销售专员,持续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 市场地位、采购规模、竞争策略等因素给予价格折扣。
1.3、营收规模迅速扩张,费用控制行业领先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步提升。2019-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0.8 亿元增 长至 1.7 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 28.6%;归母净利润由 0.4 亿元增长至 0.7 亿元,年化复 合增长率为 20.6%。其中,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停工 2 个多月,客户需求也有所下降, 造成营收增速放缓、归母净利润增速下滑。2021 年以来,公司经营逐步恢复正常,业绩实 现较快增长。未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新能源电池行业高景气发 展,带动电池产业链研发、质检投入持续增加,电池测试设备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公司凭借 精度控制、稳定性、能量回馈、多量程设计等技术优势,及与高校、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 经营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内为主要销售地区,直销为主要销售方式。近三年,公司 9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均 来自国内。公司国内销售区域主要为华南和华东,该地区经济较为发达,锂电池相关产业比 较集中,客户收入占比相对较高。此外,基于产品良好的性能及性价比优势,公司设备在境 外知名高校、院所也具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境外收入较为稳定。销售模式来看,公司通过直 销模式直接面向下游客户进行销售,通过贸易商模式面向经营仪器设备的商贸企业进行销售。 公司超 70%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直销客户,贸易商客户收入占比低于 30%。
低功率产品竞争力强劲,是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近三年来,公司微小功率设备及小 功率设备收入占比均在 80%以上,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微小功率设备主要用于材料、扣 式电池、超级电容等的研发和质检,小功率设备主要用于材料、消费电子电池、动力电池电 芯等的测试。公司的大功率设备主要用于动力电池用电芯、模组等的测试,是公司重点发展 的产品,增长态势和潜力良好。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产品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是 因为产品中包含自主开发的嵌入式软件,售价包含了软件部分的售价。公司在低功率设备方 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微小功率和小功率设备毛利率分别约为 70%、60%;大功率设备尚 处起步阶段,毛利率约为 40%。
利润率有所回升,期间费用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近年来,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保 持稳定,浮动主要来自产品结构变化。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为 63.8%,净利率为 44.9%, 较上一年分别提升 1.0pp、2.7pp,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近三年,公司期间费用率稳定在 20% 左右,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经营效率领先同行 企业。
2、下游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电池检测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2.1、电池测试设备应用于电池质检、研究与化成分容场景
行业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电池检测设备生产制造商和下游终端应用场景构 成。电池测试设备行业的上游主要为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钢材等大宗商品的生产制造 商。公司作为电池测试设备的生产商,位于产业链中游,电池检测设备可用于电池材料研发、 电池质检、电池化成与分容领域。下游客户主要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生产和 质检部门。
根据输出功率不同,电池测试设备可大致分为微小功率、小功率和大功率设备,分别用 于电池质检、研究与化成和分容等不同场景。其中,微小功率设备是输出功率小于 4W 的测 试设备,该类设备的电压、电流输出值较低,对设备的精度控制和稳定性要求很高,可用于 材料、扣式电池、超级电容等的研发、质检,终端用户以高校、科研院所及材料厂商为主, 也包括电池厂商。小功率设备是输出功率在 4W-2KW 的测试设备,该类设备的输出电压和 电流量程要高于微小功率设备,可用于材料、消费电子电池、动力电池电芯等的测试,终端 客户以各类型公司为主。大功率设备是输出功率在 2KW(含)以上的测试设备,该类设备 能耗相对较大,可用于动力电池的电芯和模组测试,终端客户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主。
2.2、电池检测设备需求高增,2025年市场规模将较2021年翻番
国家政策支持,扶持电池检测设备行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多个与电池检测行业 及上下游行业关系密切的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 导目录》将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系统研发测试设备、电池模拟器设备列为国家重点发 展产品。国家工信部发布的《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电池机械要重点 开发铅蓄电池连续化极板制造,动力电池宽幅高速极片制造,自动化成分容系统和电池系统 测试,废旧电池分选、拆解及再生等设备。
下游行业高景气拉动,电池检测设备行业持续扩容。电池测试设备广泛运用于材料、电 芯、电池的研发和质检,是电池材料和可充电电池研发、检测的重要仪器。应用终端包括动 力汽车、消费电子及储能等领域,新能源锂电池行业持续高景气,推动公司所处的电池测试 设备行业市场需求稳步提升。
动力电池技术更新迭代驱动微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发展。从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层面来看, 要使电池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必须研究和开发新材料和新体系,而电池测试设备作为电池 材料研究的基础性实验设备,其产品的精度、功能、稳定性对电池材料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需要兼顾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BMS 设计等的性 能突破、性质匹配等,因此,对动力电池新型材料的开发是重要研究方向,动力电池行业的 技术进步和技术迭代也成为推动微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国家及研究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总量突破 3亿元。为使动力电池不断突破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循环寿命、成本和安全的极限,国家持续加大对先进材料设计、新电极制造、电 池工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投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递增, 2017-2022 年研发经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9%,2022 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迈上 3 万亿元 新台阶,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6%。此外,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由 2017 年的 80.6 万人增长至 2022 年的 124.2 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0%。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新能源、 新材料等国家亟需领域尤其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使得相关实验室、课题组规模增长。在 国家研究经费的大量投入和各类研究机构的深入参与下,微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需求逐步增 加。
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达到 1164 亿元。微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 应用于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的开发研究。我国主要电池及电池材料企业近研发投入呈现 稳中有升态势,2021 年,根据挖贝网数据,锂电行业研发投入达到 1164 亿元。其中,电池 生产企业中比亚迪研发投入最高,达到 79.9 亿元,宁德时代次之,为 76.9 亿元;电池材料 生产企业中厦门钨业研发投入最高,达到 12.8 亿元,格林美次之,为 8.1 亿元。未来,随着 新能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预计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微小功率电池测试 设备市场随之扩大。
消费锂电池国内出货量将稳步增长至 80GWh,拉动小功率电池测试设备需求。随着国 民经济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类电池市场整体 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2 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达 1.9 万亿 元。伴随着市场对各类消费电子类电池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以柔性电池、高倍率数码电池、 高端数码软包电池等为代表的高端数码电池领域受可穿戴设备、无人机、高端智能手机等细 分市场带动快速成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2022 年中国消费锂电池出货量为 53.6GWh,预计 2025年国内消费锂电需求量将超过 80GWh,而全球需求量将达到 116GWh。
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 900 万辆,动力电池大量出货催生大功率检测设备需求。近年 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产销量分别 为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渗透率达 25%;预计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 900 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 33%。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电池企业积极扩大产 能。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我国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和装机量分别由 2016 年的 30.8GWh、28.0GWh 增加至 2021 年的 226GWh、154.5GWh,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 49.0%、 40.7%,预计 2023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将分别达到 850GWh 和 433.5GWh,有 望带动相关大功率电池测试设备需求的迅速提升。
在电池研发、质检领域,2025 年电池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将达 97亿元。电池及电池材料 生产企业根据其下游客户对抽检比例、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入库前的质检环节会制定相应的 抽检标准,在其不断扩产的过程中,对电池测试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此外,企业类客 户电池测试设备使用时间一般为 5 年。因此,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企业一般是根据未来生产 计划、扩产需求、设备更新换代需求、研发项目安排,提前半年到一年安排采购电池测试设 备,电池测试设备需求量与电池出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数据,2021 年高校及科研院用户所用电池测试设备国内市场规模为 1.7-2.0 亿元,在企业研发、质检领 域电池测试设备的国内市场规模约为 30.8 亿元。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预计 2025 年中国锂电 池市场出货量达 1747Gwh,2022 年至 202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38.7%。按照公司招股书披露,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每 Gwh 对应电池测试设备市场规模约 556.3 万元,据此估算 2025 年电池测试设备市场规模约 97 亿元。
国内化成、分容用电池检测设备市场广阔, 2026 年市场规模将达 282 亿元。锂电池生 产工艺流程分为前中后三道工序:前端工序是极片制作,中端工序是电芯制作,后端工序是 电池激活、检测和封装等。其中,电池化成、分容是产线后端进行电池激活、检测的核心环 节,工序成本占锂电生产总成本的 30%。根据 EVTank 预估,2021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 模为 952 亿元,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占比 66.6%,达到 634.03 亿元。
根据中 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占锂电生产设备整体价值的比例约为 20%,据此 估算,中国锂电池化成、分容市场规模约为 127 亿元。随着全球电池企业规划的新增产能逐 步释放,EVTank 预估 2025 年、2026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781.3、2104.6 亿元,据前述方法估算,中国锂电池化成、分容用电池测试设备市场规模可分别达 238.7、 282.0 亿元。据此测算,2025 年中国研究、质检、化成分容市场的电池检测设备规模总和将 达到 335.7 亿元,较 2021 年的约 160 亿元实现翻番。
2.3、国产电池测试设备技术快速进步,进口替代为主要发展方向
国产电池检测设备技术不断进步,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国外设备研发起步早,设备精度 高、自动化程度高、性能优越,但其在电池型号变换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设备适用范围窄, 与国内较为频繁更换电池型号的生产方式不太符合。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强调突破电池及材料相关核心技术,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助于推动电池检测设备行业发 展和技术进步。在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和产业政策支持背景下,我国电池检测设备技术不断提 升,相关产品的检测精度、响应速度、采样速率不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与进口 电池检测设备相比,国产设备具有性价比高、适应性强、对客户需求反应更为迅速等多重优 势,因此下游客户存在较为强烈的国产设备替代需求,电池测试设备进口替代效应日益明显。
在化成分容等后处理设备领域,国产厂商更具服务优势。后处理设备属于非标准化设备, 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也需要由生产厂商进行,而锂离子电池生产作为规模化生产,又要求尽量 缩短停产维修或检修的时间,国内设备制造厂商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最大限度为客户减少停产带来的损失,因而国产设备对进口设备的服务优势非常明显。随着 锂电类下游产品例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长里程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装备的更新换代,电池 制造商和后处理系统提供商之间将会更加紧密协作,加快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设备的更 新换代速度,从过去的 5-8 年的更换周期到目前的 3-5 年的更换周期,以适应于新技术、新 工艺。
电池测试设备研发、质检及化容分成领域竞争激烈程度逐步增长。在研发领域,电池测 试时间可长达数周或数月,对设备的测试精度、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市场竞争格局 较为稳定。在质检领域,电池测试时间短于研发用电池测试,对设备长期运行稳定性的要求 相对较低,但对设备功能和精度的要求高于化容分成领域所用设备,相应市场竞争程度也介 于研发领域和化容分成领域之间。在化容分成领域,电池测试对设备精度、采样速率、软件 功能要求较低,通常仅需要具备控制充放电和容量测试的功能即可,由于每个电芯均需要进 行化成分容,该市场空间较大,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公司国内竞争对手包括深圳新威、瑞能股份等,国外竞争对手包括 Arbin、Maccor 等。 受益于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内政策扶持,我国现已成为全球主要的锂电池生产国家之一。我 国锂电池工业及配套产业发展迅速,锂电池检测系统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主研发能力, 部分产品参数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代表企业有深圳新威、瑞能股份、星云股份等。电池 测试设备可分为单体电池、电池组两类。单体电池测试技术难度低,测试设备已基本实现国 产化并进入成熟阶段,设备生产企业较多,市场集中度低。电池组检测技术壁垒高,国内高 性能动力电池组检测设备以进口为主,国外代表企业有 Arbin、Maccor、Bitrod 等,高端电 池组检测设备的进口替代是国内设备厂商的主要发展方向。
3、低功率产品行业领先,募投大幅扩产加码化成分容领域
3.1、低功率产品性能行业领先,国产替代逻辑演绎
公司微小功率设备和小功率设备核心性能指标对标国外竞争对手,多量程切换、能量回 馈、DSP 数字控制、自动校准等核心技术构造产品进口替代能力。公司从服务高校、科研 院所的研发需求起步,长期专注于研究、质检等对设备稳定性、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 核心技术与产品均自主研发,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产品定制化服务。截至 2022 年底,公司 已拥有专利 53 项,软件著作权 25 项。公司电池测试设备具备多量程切换、能量回馈、DSP 数字控制、自动校准等多项核心技术,在精度控制、稳定性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公司研发的高精度微小功率和小功率产品,对标国外高端测试设备,在电流检验精度和电压 检测精度方面已经达到万分之一,采样速率可达 1000HZ,最小脉冲时间达 2ms,并具备多 项电化学测试功能,性能指标居于全球行业第一梯队。
重视市场导向,高频率产品迭代升级。公司应用于企业类客户质检领域的电池测试设备 使用寿命和更换周期通常约为 5 年,应用于企业或高校院所研发领域的设备使用寿命和更换 周期通常为 5-10 年。公司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产品研发,近年来随着锂电池市场发展迅 速,公司每隔 3-5 年便会推出新的迭代升级产品,对产品的测试精度、采样速度、响应速度、 功率量程、能量回馈及软件功能等方面进行持续迭代更新,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几年 陆续开发了 5001、5002、6001、6002 系列大功率产品、3001、3002 系列低功率产品以及 M 系列、G 系列、D 系列高精度产品,并于 2022 年完成了低压串联化成测试设备、单通道 低压大电流测试设备、四量程电池测试设备的研发,相关技术目前正逐步应用至产品。
实控人分工负责上、下机位研发,配合默契,经验丰富。吴伟先生和叶文杰先生均具有 相关技术专业背景以及二十余年的电池测试设备技术研发与生产经营经验。吴伟先生主要负 责上位机软件开发及软件战略布局,叶文杰先生主要负责下位机硬件研发及硬件战略布局。 此外,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胡润生在公司任职多年,具有丰富的设备硬件研发经验。
持续研发投入,多条线同步研发巩固低功率产品竞争力。基于前期的研发技术积累,公 司正逐步完善和强化低功率产品的性能,力求满足下游客户多样的需求。公司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主要为:1)高精度产品的研发,包括微小功率及小功率设备中的 高精度电池测试仪的开发,以及其他设备精度的进一步提升,旨在进一步提升高精度电池测 试设备的进口替代能力;2)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包括提升产品采样速率、电流响应速度、 多量程切换功能等方面,旨在强化并巩固公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3.2、研发类客户中市占率领先,企业类客户扩产拉动需求
3.2.1、公司产品受认可,高校、研究所、企业客户资源积累丰富
在科研群体当中树立了优秀的品牌形象,占据高校院所领域市场主要地位。电池测试设 备长期使用的稳定性是用户的核心考量指标,公司在软、硬件方面的精益求精,有效提升了 公司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凭借设备性能的稳定与服务体系的完善,赢得了客户充分信任与尊 重,塑造了公司高端电池测试系统制造商的品牌形象,产品被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使用。 其中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用户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等;同时公司产品也少量销往境外高校和实验室,如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 目前,公司电池检测设备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约 21%-25%。
高校、科研院所客户粘性强,公司具备竞争优势。高校、科研院所领域,市场竞争格局 较为稳定。高校、科研院所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比较严格,并且实验时间较长,要求设备具有 较高的稳定性,为保证数据前后一致性,一般不会更换设备品牌,因此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 间内获取高校科研人员的认可。公司与众多高校较早开始合作,合作关系良好,持续多年, 在高校科研领域具备较强的客户优势。公司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 校自 2007 年开始合作,合作时间长,合作关系稳定。
下游企业类客户资源优渥,积累了大批优质企业客户资源。企业领域增长空间大。由于 公司大力开拓企业类客户市场的时间较晚,在企业研发、质检领域市场占有率较低,仅为 2.2%。 在公司大力市场开拓、大客户引领效应以及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继续选用公司产品的带动 和推广下,近年来公司企业类客户的收入及占比呈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广泛 应用于国内知名企业,积累了大批优质的行业标杆型客户资源,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赣 锋锂业、厦门钨业、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珠海冠宇、宁德时代、中创 新航、比亚迪、国轩高科、ATL、亿纬锂能等电池电芯生产企业。公司与众多下游企业建立 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坚实的客户基础为保持行业地位、新产品的推广及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奠 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客户优势。
拥有下游企业电池核心指标数据,客户黏性强。公司的企业类客户稳定高且粘性较强, 一方面公司与企业客户有多年合作历史,电池检测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得到了市场肯定。 另一方面公司的电池检测设备需要收集客户电池的核心性能指标,设计客户的商业机密,同 时也拥有客户电池多年的测试数据,因此企业客户不会轻易更换电池测试设备厂家,导致数 据遗失,因此与公司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粘性都较高。其中珠海冠宇是公司第一大客户,合作 始于 2009 年,公司主要向其供应小、大功率设备,公司对其的销售收入攀升,2022 年达到 3675.8 亿元。
售后服务及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在企业端,电池测试设备主要用于客户的电池产品 研发测试和品质检验,由于电池测试周期长、连续性强,因此客户对售后服务比较关注,要 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公司持续优化售后服务能力,建立了适应自身规模的服务团队, 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远程咨询或者现场售后需求,对重点客户设置常驻技术支持人员,保证 第一时间应对处理改进建议和故障问题。同时,公司定期组织人员对重点销售区域和重点客 户进行走访,开展产品推介活动和调查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征求用户对产品在软件、设 计、工艺等方面的意见,持续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确保客户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未来, 随着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公司产品在研发质检领域企业端的市场份 额有望进一步增长。
下游锂电池及材料企业扩产,电池测试设备需求相应提升。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 快速增加,下游锂电池及材料生产企业多有产能扩张计划,且产能扩张幅度较大,相应的对 电池测试设备需求亦逐年增长。电池测试设备可用于电池及其材料的研发及质检,企业研发 环节: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根据其下游客户沟通的技术要求等因素制定研发方向,在企 业经营规模扩张的同时,为保持其市场竞争力需不断进行研发投入。企业质检环节:电池测 试设备用于电池量产前的检测、电池成品或电池材料完工入库前及出库发货前的抽查,电池 及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根据其下游客户对抽检比例、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入库前的质检环节会 制定相应的抽检标准,在其不断扩产的过程中,对电池测试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3.3、募投扩产突破产能瓶颈,布局化成、分容及大功率设备领域
产能利用已至上限,产销率维持较高水平。生产端来看,自 2020 年以来,公司产能利 用率均维持在 100%以上水平,产线长期处于满产状态,截至 2022 年,产能利用率达到 104.3%,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增长的需要,成为限制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公司急 需扩充产能。销售端来看,除 2022 年因为部分设备已发货尚未验收确认收入外,公司 2019 年-2022 总体产销率维持在 90%以上。在手订单充足,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含税)为 6633.8 万元。公司主 要现有订单客户为珠海冠宇、贝特瑞、比亚迪等电池及电池材料龙头企业,同时,公司亦持 续开拓新客户如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子公司),公司具备持续拓 展新客户的能力。
募投项目突破产能瓶颈,扩产比例超 160%。公司拟通过本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 3.3 亿 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 投入 2.1 亿元,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购置土地,自建新的生产基地,建设期 18 个月。 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新增 5000 台微小功率设备、12000 台小功率设备、1500 台大功率设备 和 50 台化成分容生产线的产销能力。公司各类型产品工艺流程基本相同,生产人员会按需 组织各产品生产,不同产品所耗费的人工工时存在差异,因此选取常规产品的产能作为标准 产能,各产品按对应系数(以生产工时为依据)折算为标准产能,2022 年公司年化的标准 产能为 53400 台,此次募投项目扩产产品的标准产能为 89321.3 台,扩产比例为 167.3%。
研发能量反馈性大功率设备,挖掘第二增长曲线。公司的新产品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正在进行能量回馈型大功率设备的研发,提升大功率设备的能量回馈效率和稳定性,增 强公司动力电池等大功率电池测试领域的竞争能力。公司的大功率电池测试设备主要用于动 力电池用电芯、模组的测试,面向动力类和储能类企业客户。公司进入大功率设备市场较晚,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 1 月-6 月分别销售大功率电池测试设备 136 台、104 台、251 台和 64 台,公司本次拟在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募投扩产 1500 台大功率设备,依靠 自身的能量反馈大功率的技术打造技术壁垒,挖掘第二增长曲线。
在研项目重点突破串联化成分容领域,已有 400万在手订单。公司在研项目进一步丰富 公司产品线,重点研发产线用化成、分容测试设备,拟在串联化成分容领域进行突破,相较 于目前的单体化成分容,串联化成分容可显著提高产线效率,同时降低夹具线缆成本,截至 2023 年 2 月 27 日,公司在化成分容领域已签订 398.8 万元的订单,其中 71 万元产品已交 付。
募投建设研发中心持续筑高技术壁垒。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与创新,相关产品与技术均为 自主研发,在电池测试设备的软硬件领域积累了较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构建了 完整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公司拟募集 6392.7 万 元建设新的研发中心,研发攻克新项目:超高精度电池检测系统、动力电池检测系统、串联 化成分容测试系统和燃料电池检测系统,一方面继续提升电池测试设备的性能,巩固公司在 研究级电池测试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重点研发生产线用化成 分容测试设备、动力电池检测系统,同时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燃料电池检测设备做技术储 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