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专题 美国猪周期时间跨度拉长

2023-05-24 13:41:39

来源:广发证券

一、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生猪养殖经过一系列整合后,行业步入高度规模化 阶段,年出栏5万头以上养殖场的出栏量占比由1988年的7%提升至2010年的51%。 在规模化进程中,美国猪周期的演绎特征也出现明显改变。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环保去产能等供给侧冲击事件影响,低效产能出清明显 加速,国内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持续提升,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量由 2012年的5444万户下降至2021年的2062万户;行业CR10从2015年的5%提升至 2022年的17%。 为了分析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以及其对猪周期所带来的影响,本文聚焦美国生 猪行业,复盘讨论美国猪周期的演绎以及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整合过程,希望有所 帮助。

二、规模化进程:历经 30 余年,养殖高度规模化

(一)规模场挤压散户生存空间,逐步成为养殖主体


(资料图)

散户和规模养殖企业的养猪策略是不同的,散户根据生猪的价格高低来调整产 能,进入退出市场相对灵活,而大规模养殖场产能调整相对理性,一般会按照计划 进行生产,因而当养殖行业中以散户为主体时,行业产能波动幅度较大。参考美国, 在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其母猪产能的波动性逐步缩小。

美国生猪行业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生猪养殖行业中生猪存栏结构 以500头以下散户为主,这样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母猪和生猪产能大幅波动。规模 化主要以散户大量退出为主,根据USDA数据,美国存栏500头以下的散户数量 从1964年的107万减少到1982年的30万,500头以下存栏占比从90%下降到不足 50%;同时500头到2000头区间的中等规模养殖场快速增加,存栏占比从10%增 长到40%,具备成本优势的规模企业逐步将高成本散户的挤出市场。 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00年初):这一阶段是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由散户 主导向规模猪场主导的过渡期间,大型生猪养殖场快速扩张,场均存栏开始大幅 增加,5000头以上存栏占比从5%上涨到超过50%,500头以下存栏占比下降到 不足10%,500头至2000头之间的中等规模猪场存栏占比也由上涨转为下跌,存 栏占比不足20%。 3. 第三阶段(2000年初以后至今):这一阶段美国生猪养殖基本实现规模化进程, 2012年存栏5000头以上占比总存栏量接近70%,同时这一阶段养殖场数总量基 本稳定,大规模养殖场主要在慢慢挤占中等规模养殖场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 达到一定程度,母猪和生猪的产能保持稳定。

不同规模化阶段,其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出栏的波动幅度存在差异。行业整合 初期,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出栏量都表现出大幅波动性,母猪存栏波幅超过20%,生 猪出栏量波动幅度超过25%,并且两者变动趋势同步;规模化进程中,母猪存栏量 和生猪出栏量的波动幅度明显收窄,短期内母猪存栏和生猪出栏量波幅不足10%; 随着行业整合基本完成,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出栏量分别保持平稳下降和上涨的态势, 几次波动主要是受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合同养殖模式加速生猪产业纵向整合、集中度提升

美国的合同养殖模式在生猪产业纵向整合和规模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短期内产能的大幅波动,改变了美国猪周期的特性。从1990年代中前期 到20世纪末,高集中度的美国屠宰企业通过与大型养殖企业签订合同锁定产能,养 殖户议价能力降低,挤压其利润空间,使得其退出市场,下游屠宰向上游养殖端延 伸加速了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整合。 生猪养殖合同分为两类:生产合同和销售合同。下游屠宰加工企业通过和养殖 场签订销售合同或者生产合同强化对上游的控制能力,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与养殖户 签订生产合同扩大规模。

1. 生产合同

生产合同降低了大型养殖企业扩张规模的难度。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和养殖户签 订生产合同,降低固定资产等资本投入,易于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 头猪的生产成本。依据生产合同出栏的比例从1992年的5%上涨到1998年的40%,这 一阶段也是大型养殖场快速增长的阶段,截至2009年,合同出栏比例达71%。

2. 销售合同

为了适应美国肉制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提高猪肉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猪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通过与生猪养殖企业签订长期销售合同(4-10年)来获得稳 定的生猪供给,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合同中通常将价格与猪肉质量 挂钩保证了猪肉的品质,使得屠宰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 不仅屠宰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中获得了好处,大型养殖企业同样受益良多。拥 有屠宰企业的销售合同使得养殖企业可以通过抵押销售合同获得更多的融资,还可 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价格波动风险。销售合同占比的提高使得生猪现货交易市场 买家减少,至2010年,生猪非合同销售占比大约在5%,以非合同销售为主的散养户 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三、猪周期的演化:时间跨度拉长,外部因素主导周期

(一)规模化持续提升过程中,美国猪周期时间跨度拉长

随着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提高,散户逐步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的产能变 化相对稳定,使得美国生猪产业的产能波动性逐渐降低,产能波动更多受疫病等外 部冲击影响,导致猪周期时间跨度拉长,美国生猪养殖逐步从强周期过渡到弱周期。 从1974年至今,美国大约经历了10轮猪周期,其猪周期的时间跨度长短和周期规律 基本遵循养殖规模化进程,可大致分为为三个阶段。

1. “强周期”阶段:1980年代以前,对应规模化进程中的第一阶段,美国生猪行 业整体产能波动性较大,猪周期的上升和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周期的平均跨度 为3-4年。2. 过渡阶段:1980年代初期至2000年初,对应规模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规模 养殖场占比快速提升,导致行业亏损磨底期被拉长,周期平均跨度为4-5年。 3. “弱周期”阶段:2000年以后至今,对应规模化进程中的第三阶段,产能相对 稳定,周期平均跨度为7-8年左右,周期波峰波谷的出现更多的是受疫情等外 部因素影响所致。

(二)“强周期”阶段:以散户为主,整体周期波动性较大

1980年代以前,散户主动调节产能对生猪价格具有重要影响,整体产能波动性 较大。因此,此阶段美国生猪价格呈现明显周期性,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趋势明显,在 能繁母猪屠宰达到高点之后一到两年内都会出现价格周期的高点。以1974年5月这 一轮周期的起点为例,生猪价格位于低位,饲养成本位于高位,养殖户大幅增加母 猪屠宰,使得197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价格迅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75 年底。

(三)过渡阶段:规模场占比加速提升,周期亏损磨底期逐步拉长

1980年代至2000年初,规模养殖场占比快速提升,导致行业亏损磨底时间被拉 长。以1989年4月这一轮周期为例,1988年底母猪去产能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但 是这一阶段大型养殖场数量快速增长,使得生猪存栏量从1991年至1994年底持续增 长,猪价下行周期拉长,至1994年粮食价格大涨,养猪持续亏损,去产能才逐渐开 始,使得下行周期结束。

(四)“弱周期”阶段:高度规模化,外部冲击成为周期的主导因素

2000年之后,养殖户主动调节产能对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趋于弱化,几次大的 价格波峰波谷均与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关,周期的时间跨度被拉长到7-8年。以2009年 8月-2016年11月这轮周期为例,周期开始于“猪流感”爆发所导致的生猪进口封锁, 当年生猪进口量减少400万头,同时本轮周期的高点发生2014年,主要是由于腹泻病 毒造成700万头仔猪死亡,推动猪价达到历史高点。

四、行业盈利变化:利润中枢逐步下移,大型企业获得 超额收益

(一)规模化进程中,美国生猪养殖利润水平逐渐降低

伴随着规模化程度、集中度的持续提升,美国生猪养殖利润水平逐渐降低,生 猪养殖端也进入微利阶段。美国的养猪业由强周期向弱周期转变的过渡阶段持续20 年左右的时间,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中前期,集中度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从90年 代中前期到20世纪末,高集中度的美国屠宰企业通过与大型养殖企业签订合同锁定 产能,养殖户议价能力降低,资金实力、效率相对较低的散户快速退出市场,养殖端 利润空间遭受进一步挤压,高度集中的屠宰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进一步加速养殖 行业整合。

1. “强周期”阶段:美国生猪行业以非销售合同的现货交易为主,养殖户议价能 力较强,生猪养殖利润水平较好。 2. 过渡阶段:行业整合初期,生猪养殖平均盈利8.82美元/头,随着规模养殖场的 崛起,销售合同占据主导地位,非销售合同市场不断萎缩,参与现货市场交易 养殖户的议价能力降低,平均亏损8.55美元/头,行业利润中枢开始逐步下移。 3. “弱周期”阶段:生猪交易以销售合同方式为主,非销售合同的出栏占比不足 10%,生猪养殖步入微利阶段。

(二)龙头企业综合优势突出,持续享有超额利润

行业整合初期,生猪养殖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较高,大型养殖企业主要依靠成本 优势将散户挤出市场。随着行业步入高度规模化阶段,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通过销售 合同进行生猪交易锁定产能,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并凭借成本优势,仍然可以获得 高于现货交易市场的超额利润。 以史密斯菲尔德为例,史密斯菲尔德是美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2014年母猪存 栏量为89.4万头。2002年-2015年期间,史密斯菲尔德平均投资回报率约为5%左右, 其单头利润只有4年时间不及现货交易市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