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工行业回顾:通胀高企需求不振,行业景气持续震荡
行情回顾:2022年化工震荡下行,化工品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
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海外通胀高企,出口+内需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煤炭等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行业盈利面 临较大压力,全年基础化工指数震荡下行,但表现仍优于大盘。 2021年国内主要化工品价格在行业供需关系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持续走高,化工品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 二季度在国际油气价格上涨的带动下CCPI指数涨至6000点以上,后随着下游需求持续走弱,化工品价格整体下行,但对 比历史数据,目前化工品价格整体仍处于高位。
(资料图)
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高企
2022年初期,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上涨,后续随着产油国供给上涨,价格有所回落,但目前 仍处于高位,受此影响,国内煤炭及天然气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随着上游能源及原料价格的高位震荡,中游化工行业 相比于往年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化工子行业营收及利润增速均显著下行
2022年基础化工子行业利润总额有所下滑,营业收入存在分化。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 和塑料制造业营业总收入累计同比分别为10.4%、5.3%、-1.7%;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分别为-8.7%、-62.2%、-5.6%。由于 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化工企业盈利收到侵蚀,利润下滑幅度明显大于营收,并且子行业之间分化明显。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足导致国内出口下行
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伴随着海外通胀持续上行,各大经济体纷纷推出紧缩的货币政策,需求颓势尽显,由此导致 国内出口有所下行。由于化工品下游涉及到的领域较广,和全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我国化工品出口也受到一定的 拖累;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化学工业累计出口247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8%,相较于2021年,增速有所下 滑。
需求端:地产表现不佳,汽车行业保持稳定增长
2022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4.3%、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滑15.0%。供需两端均走弱 ,可售面积维持高位。 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销量同比增长2.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继 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渗透率超过25%,并且未来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投资主线一:三代制冷剂即将进入配额时代,关注氟化工行业景气反转
氟碳化学品管控趋严,三代制冷剂进入配额管理
迄今为止,制冷剂已发展至第四代:一代制冷剂CFCs由于会破坏臭氧层、造成温室效应、化学性能不稳定,现已停止使 用。二代制冷剂HCFCs对臭氧层破坏程度较小,但会造成温室效应。三代制冷剂HFCs已不会破坏臭氧层,但依旧会造成 温室效应。四代制冷剂HFOs不仅不会破坏臭氧层,且全球变暖潜能值很小,是近年的新起之秀,但目前主要专利权和应 用权还掌握在海外,我国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尚未开始大规模应用。因此近年三代制冷剂仍将占据我国制冷剂市场的主 导地位。
三代制冷剂供给迎来约束,国内生产和使用配额于 2022 年底冻结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基加利修正 案,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使用二代制 冷剂,三代制冷剂也已进入配额管理、产 销量逐步削减的阶段。我国在2013年以前 二代制冷剂都是主流制冷剂品类,2015年 开始削减二代制冷剂的产销量,到2020年 较2009-2010年基线水平削减35%,现正 处于二、三代制冷剂的应用过渡期。而同 时我国三代制冷剂也于2020年进入了基线 年,到2024年,我国也将进入三代制冷剂 的配额管理时代,以(100% HFCs2020- 2022年三年基线年均值+65%HCFCs基线 年值)对二、三代制冷剂同时进行配额管 理。即2020年-2022年期间,企业三代制 冷剂销量越高,2024年及以后所获得的外 销配额也就越高。
制冷剂加速换代,汽车领域需求稳步提升
根据《蒙特利尔协定》,2025年二代制冷剂配额将削减67.5%,其让渡的部分由三代制冷剂所填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 大。曾经的空调主流制冷剂R22已经处于配额削减中,R32作为其主要替代品,在工商制冷及房间空调器行业的定频空调 中占比上升明显。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我国空调产销数据有望进一步增加,三代制冷剂需求空间将继续扩大。除空调领 域之外,汽车领域或将为制冷剂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由于目前四代制冷剂尚未大规模应用,并且其价格昂贵,所以在未 来的一段时间内,三代制冷剂仍是市场的主要选择。
三代制冷剂价差底部回暖,盈利中枢有望持续上行
三代制冷剂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迎来行业拐点。受 HFCs 销售配额争夺、下游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三代制冷剂产品 价格大幅下跌。目前配额基准年已结束,行业至暗时刻已过,R32、R125、R134a价差均已底部回暖。目前三代制冷剂 具体配额方案尚未出台,但随着碳中和政策的推进,未来三代制冷剂产量将逐期削减,叠加下游空调加速升级迭代,汽 车领域需求将逐年扩大,三代制冷剂极大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周期反转之机或将到来。
三、投资主线二:挖掘新能源产业链优质赛道,关键材料需求广阔成长确定
石墨负极材料是主流,硅基负极材料亟待发展
锂电池负极目前主要包括石墨负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材料两大类。目前石墨负极材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能量密度、循环能力 以及成本投入较为均衡,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质量比容量高且硅元素地质储 存量丰富价格低廉,但其充电后易膨胀的缺点同样明显,致使其循环性能低从而限制了其应用。硅基负极材料属于目前各 大负极材料厂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未来最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负极材料之一。
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延续高增长态势,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超80%
石墨材料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目前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人造石墨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 等原料通过粉碎、造粒、石墨化、碳化、筛分等工艺制程,优点为循环寿命长、高低温特性好、充放电倍率性能好;天然石 墨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制成,其克容量较高。根据 GGII 数据,2022年 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37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比为 84%。目前人造石墨在负极材料中占据主流地位。
硅基材料能量密度优势明显,负极材料发展新方向
石墨负极材料容量目前已经接近理论极限,硅基材料或将成为负极材料发展新方向。硅基负极的比容量最高可达 4200mAh/g,是碳基负极的 10 倍以上,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高理论比容量(4200mAh/g)、较低的脱锂 电位(<0.5V),以及极高的储量(地壳中储量排第二)使得硅基材料被视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
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要求提高,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倍受关注
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要求提高,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倍受关注。我国锂电池行业已步入成长期,新能源汽车、消费电 子等终端市场中,客户对续航时间、续航里程和轻量化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常用的负极材料为石墨类负极,石墨的理论克容 量为 372mAh/g,目前高端石墨达到 360-365mAh/g,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难以有进一步提升。硅材料的理论克容量 4200mAh/g。与石墨相比,硅的理论克容量接近其十倍。同时,硅还具有脱锂电位相对较低(<0.5V)、环境友好、资源 丰富等优点,因此成为倍受关注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
大圆柱电池成为硅基负极增长催化剂
特斯拉 4680 电池已实现量产,大圆柱电池将成为硅基负极增长催化剂。2022年是大圆柱电池量产元年。特斯拉于2020年率先推出搭载硅 氧负极的4680大圆柱电池,并于2022年上半年开始装车,此后国内外电池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大圆柱电池,积极布局相关技术研发,加速推 进产品量产下线。除特斯拉外,宝马、保时捷、江淮、东风岚图等车企也相继释放出明确的使用大圆柱电池的信号。 大圆柱电池受力均匀、体积较大,比较适合硅基负极材料的普及。对于硅基负极材料,其膨胀性较高限制了以往的大规模普及,而 4680 的封装形式对体积膨胀的容忍度更高,可以有效帮助硅碳负极的普及。
POE的优异性能:“塑料”+“橡胶”
POE,即聚烯烃弹性体,属于高端聚烯烃材料,是由乙烯与α-烯烃(如1-丁烯、1-己烯或1-辛烯)经过无规共聚得到的 高分子弹性体,常温下拥有橡胶的高弹性和韧性,在高温下还能够塑化成型。POE共聚单体中α-烯烃的含量较高(质 量分数>20%),密度低(一般<0.895g/cm3),具备优异的耐候和耐老化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光伏电池、汽车部件 、航空航天、5G/6G通信等领域。
光伏胶膜是光伏组件的核心材料,可以延长电池片使用寿命
POE是制作光伏胶膜的材料之一。在光伏组件中,封装胶膜对太阳能电池片起保护作用,使光伏组件在运作过程中不受外 部环境影响,保证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同时使阳光最大限度的透过胶膜达到电池片,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 率。在主流的晶硅电池组件生产成本中,胶膜和背板占比约3%~7%。根据集邦咨询估计,2025年全球光伏胶膜需求可达 19-23亿平方米。 POE胶膜生产工艺:以POE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交联剂、硅烷偶联剂、光稳定剂、抗氧剂、紫外吸收剂等多种助剂 改性,经熔融加工成型。
国内POE消费持续增长
2017-2022年,我国POE消费量(按进口量计)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69万吨,2017-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8.0%,而 在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下游行业开工受阻,需求增速放缓至8.3%。 进口均价从2021年上半年起快速拉涨。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推动,POE进口均价由2021年6月时的14000-15000元/吨上涨至 2022年底的21000-22000元/吨。
POE国产化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万华化学、江苏斯尔邦、中石化茂名POE中试项目成功;共计约240万吨产能待释放,2024年起逐步投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