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盘:消费修复仍需耐心,市场预期已有修正
近年社会消费受疫情扰动明显,23Q1 开始显著修复。2020 年以来,社会消费情况受到疫 情较大扰动。2022 年全年实现社零总额 43.97 万亿元,同比下降 0.2%。2022 年末疫情 防控政策整体转向,社会消费呈现复苏趋势。2023 年 3 月实现社零总额 3.79 万亿元,同 比增长 10.6%,复苏较明显。
(资料图片)
消费弱修复,板块指数回调。2022 年 11 月起,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消费恢复预期持 续向好,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美容护理行业指数呈现上行趋势。2023 年一季度为消费 复苏的第一个观察期,随着各公司一季报披露,消费板块整体业绩呈现弱复苏,行业指数 回调。
出行恢复较优,人均消费仍具修复空间。今年“五一”假期消费数据与 2019 年同期相比, 出行人次恢复率 119%,旅游收入恢复率 101%,根据我们的测算,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恢 复至 2019 年的 90%。目前国内旅游收入的增加,更多源于出行人次增加,人均消费仍未 完全修复。
从短期投资视角来看,在消费大部分的细分赛道市场对消费修复已有预期,并已经过初步 验证后对前期预期进行了修正。在这一类细分赛道中,寻找还未被充分定价的消费新趋势, 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典型赛道包括黄金珠宝、美妆、电动两轮车等。 此外,场景类消费 1-2 月仍受疫情压制,其修复还未经过充分验证且还具备空间,典型赛 道包括医美与出行链(酒店、文旅、航空等)。
二、黄金珠宝:审美觉醒,龙头品牌价值重塑
2.1 回顾:韧性凸显、量价齐升,需求中枢上移
自 2020 年 Q2 起至 23 年春节,后疫情时代需求端的递延释放、金价高位震荡和消费场景 新增(配饰需求)是驱动行业增长的三大核心因素。
消费场景的新增——黄金饰品配饰属性的增强,我们认为是这一轮景气周期中最值得关注 的趋势性变化。在过往,黄金珠宝和婚庆消费场景绑定较深。但随着整体婚庆需求步入下 行趋势,从 2014 年的 1,306.74 对降至 2021 年的 764.30 对,限额以上黄金珠宝消费在 2021 年依然实现 19.19%的增速。这意味着配饰消费场景正在逐步扩大,成为黄金珠宝消 费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核心消费场景发生切换的背景下,头部品牌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运营 两大“内力”,对其中长期的市占率影响力将显著提升。
2.2 品牌竞争壁垒可视化
2.2.1 工艺迭代带来β赋能,契合新兴市场需求
工艺迭代加速,激发黄金产品消费属性,顺应“国潮”和年轻化群体需求。企业改革工艺, 出现 3D、5D、5G 等硬足金技术。通过克服黄金固有的材质缺陷,使得金饰设计更加多 样化和丰富,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选择。传统普货黄金,硬度较低,产品容 易变形,导致款式单一。3D 硬金同体积大小首饰重量仅为千足金的 30%,但硬度是 4 倍。 5G 黄金在硬度、可塑性和轻薄度进一步提升,并将 k 金的款式工艺和设计运用在 24k 金 上,使其更符合年轻市场需求。
古法金辨识度高,亦在年轻群体中掀起潮流。在工艺上,由中国精美绝伦的八大古法工艺 即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累丝组成。古法金需要技巧熟练 的匠人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制成,因此制作时间通常是普通金饰的几十倍。在光泽上,整 体呈现哑光的质感,纹理均匀平整,符合现代人追求的“低调的高级感”。在设计上,经过一系列工序,饰品能做成中空、镶嵌等各种造型,细节处理精致,文化传承与时尚感结合。 在保存上,耐脏耐看,难以留下指纹和汗印,不容易出现刮痕。 考虑到在头部黄金珠宝品牌中,生产外协比例较高,工艺技术壁垒性较弱,因此我们认为 工艺端的迭代更多为β侧赋能,使黄金珠宝行业消费者年龄结构显著年轻化、消费场景衍 生、产品溢价能力上行。
2.2.2 聚焦产品设计与运营,建立长周期α内力
品牌营销内卷,IP 联名加速。近几年来,品牌加速分化、优化、升级。IP 联名作为一种 高效的营销手段,可以补齐黄金珠宝行业软性短板的消费文化和品牌管理,成为黄金珠宝 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的路径。各品牌纷纷与知名 IP 进行联名合作,以增强 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形成新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
但我们认为,优秀的营销是品牌基于产品本身的锦上添花。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在头部品 牌中看到了较为成功的“爆款打法”案例,例如周大福的传承系列、潮宏基的花丝糖果系 列。这背后是品牌对产品设计重视的兑现,以及生产、运营和管理体系的有效协同和转化。
三、医美:疫后需求复苏强劲,关注下半年新品推广
2022 年受疫情影响,医美行业终端经营出现一定困难,医美上游器械公司相对韧性较强, 其中龙头爱美客年报实现 19.39 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33.91%,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 性。随着疫情放开,以朗姿为代表的终端医美机构率先迎来修复,23Q1 实现扣非归母净 利润 0.63 亿元,同比增长 7861.36%。相关医美上游器械公司也均迎来了亮眼的一季报。
3.1 医美终端:高景气维持,迎接下半年需求高峰
2 月下旬以来,医美终端机构客流量均出现明显上升。伴随女神节等活动刺激,2-3 月医美需求迎来大幅反弹,医美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预计随着 5 月小长假的刺激,医美机 构复苏节奏加快,或将迎来需求爆发小高峰。未来 6-8 月为暑期医美旺季,下半年 10-12 月为各类节日促销旺季,将迎来传统旺季。 为配合医美终端经营节奏,医美新品多集中在 6 月左右上市,Q2 将会提前开始进行 线下学术交流会和导师培训等活动,22 年疫情导致的新品推广延迟将在 23 年 Q2 集中体 现。 随着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重提振,叠加疫情原因导致的同比低基数,终端机构经营趋 势向好,预计会极大提升板块信心。
3.2 注射类产品:短期关注再生类重磅产品,中期关注肉毒素和胶原蛋白
3.2.1 再生类产品
爱美客的濡白天使和华东医药的少女针在上市后迎来快速放量,引发市场对再生类产 品的高端关注,此外江苏吴中独家销售代理的爱塑美预计将在年内获证,也是市场关注的 重点。 爱美客的濡白天使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再生材料类产品,是首款经 NMPA 批准,含 聚左旋乳酸复合微球等成分的乳白色填充剂,该产品的成功推出体现了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公司结合了培训与医生认证制度,对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建立起较好的 学术推广基础,为新品的推广带来先发优势,助力濡白天使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机构 之间进行快速渗透。截至 2022 年底,濡白天使已进入超过 600 家医疗美容机构,授权 700 余名医生,是接力嗨体系列拉动爱美客业绩增长的第二驱动力。
伊妍仕(少女针)是华东医药在 2018 年通过收购英国 Sinclair 公司获得的海外成熟 产品,俗称“少女针”,于 2021 年 4 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国内首款获得Ⅲ类医 疗器械认证的进口再生类医美产品,成为国内医美注射剂领域的明星产品。少女针在国内 市场的运营由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欣可丽美学负责。2022 年,欣可丽美学实现营业收入 6.26 亿元,签约合作医院数量超过 500 家,培训认证医生数量超过 1100 人。 江苏吴中代理的韩国童颜针产品爱塑美是一款聚双旋乳酸童颜针产品,于 2014 年获 得韩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KFDA)审批并上市销售,目前已获得欧盟 CE 认证,在全球 65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爱塑美在韩国和台湾推广较好,市占率较高,同时江苏吴中 也聘请了原华东医药医美事业部总经理李艳章担任公司医美事业部总经理,全面负责产品 的注册申请及市场推广工作。
3.2.2 肉毒素新品
在注射类产品中,按照注册进度,今年预计会有 1-2 款肉毒素产品上市,同时 24 年 复锐医疗科技和爱美客旗下的两款肉毒素产品也有望上市。这两款产品有望丰富公司产品 管线,分享行业成长的空间。 中国国内肉毒素市场规模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2020 年中国大 陆地区肉毒素产品市场规模达 39 亿元,预计在 2025 年中国大陆地区肉毒素市场规模达 114 亿元。肉毒素在我国按照毒麻药品审批,监管严格,目前我国仅有四款合规产品,随 着新款肉毒素产品的上市,未来增速有望继续增加。
3.2.3 重组胶原蛋白新品
与玻尿酸相比,胶原蛋白除了具有填充效果外,还同时具有美白等营养作用,尤其是 在眶周等精细部位具备了独特的应用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内第一款具备三类器械证的重 组胶原类产品——锦波生物的薇旖美推出,以及国内重组胶原蛋白龙头巨子生物的上市, 重组胶原蛋白受到市场的重点关注。与动物源提取类胶原蛋白相比,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 性和成本方面具备优势,目前重组胶原蛋白械三产品,尤其是具备支撑效果的交联类重组 胶原蛋白产品,在市场中非常缺乏,巨子生物、锦波生物、江苏吴中等多家公司都在积极 推动研发。巨子生物旗下两款非交联的重组胶原蛋白注射剂已进入临床阶段,有望在 2024 年获批。
3.2.4 其他产品
减重类产品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赛道。肥胖问题在中国乃至全球持续升级,据弗若斯 特沙利文预测,2030 年中国肥胖人数预计达到 3 亿以上。同时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 高,消费者对健康减肥产品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将逐步提高,减肥药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利拉鲁肽注射液利用 GLP-1 受体制动剂减肥,安全性高,已被国外肥胖症安全指南推荐。 目前国内获批的产品较少。目前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已取得了降糖适应症的审批, 减重适应症有望在 23 年内获批。
3.3 设备类产品:重点关注皮秒激光和射频
3.3.1 皮秒激光:即将迎来国产化替代
皮秒激光为医美激光设备中的高端品种,在激光美容仪器中占比较高。据华经产业研 究院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激光美容仪器行业市场规模达 33.3 亿元,同比 2020 年增长 15.1%,2016-2021 年复合增速达 16.2%。目前皮秒激光占比在我国激光美容仪市场中占 比 27.2%,由于皮秒激光与调 Q 激光在功效上主要都是祛斑美白,随着皮秒激光国产化 进程开启,设备价格下行,皮秒激光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2023 年国产皮秒激光仪实现零获批突破,国产化浪潮有望来临。2023 年以前,受制 于器械资质,中国皮秒激光行业主要被国际品牌所垄断,仅有赛诺秀、赛诺龙、元泰三家 公司的皮秒激光美容仪具有 NMPA 三类器械资质。2023 年 1 月,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 限公司申报的“Nd:YAG 皮秒激光治疗机”获 NMPA 批准,也是首个获 NMPA 批准上市 的国产皮秒激光治疗仪,标志着我国的医美皮秒激光设备从 23 年开始迈入国产替代时代。 在上市公司中,包括普门科技、伟思医疗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均拟布局皮秒激光。其中伟思 医疗的皮秒激光已于 2022 年进入临床阶段。未来随国产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和产品获批拿 证,皮秒激光领域的国产替代浪潮即将来临。
3.3.2 射频美容仪器:24年械三监管元年,国内合规市场空间巨大
射频美容设备是在医美、生美机构广泛应用的器械,主要用于皮肤皱纹解决和胶原纤 维紧致等,根据亿度数据、智研咨询预计,2021 年中国射频医美器械市场规模高达 8.46 亿元,但射频医美器械在合规械三市场仍存在较大空白:目前医美级别的“射频医美器械” 设备数量超过 200 种,仅有 30 余种在欧洲、美国、日本或韩国通过当地医疗器械认证。 同时国内厂商和国际龙头公司的差距依然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至 2022 年 12 月,通过 NMPA 认证的射频医美器械(产品名称为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高频皮肤治疗仪等, 预期适用范围主要是皮肤方面)有 24 款,其中 17 款为进口,包含多个国际巨头产品且都 是三类医疗器械证。国产设备中仅有 1 款械三,国产射频美容仪器目前与国际龙头相比差 距巨大。 根据 2022 年国家药监局修改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射频治疗仪、 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由二类医疗器械调整为三类医疗器械。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射 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推 动国产合规市场规模扩大。我国目前射频设备在三类医疗器械上仍存在较大空白,复锐医 疗科技、华东医药、昊海生科等已具备合规三类器械射频产品的上市公司,有望分享政策 严格监管下国产合规市场的扩张红利。
四、酒店:场景修复、格局清晰,新趋势显现
4.1 行业复盘:行业指数与净利润方向相左
2020 年以来市场持续关注消费复苏时点及进度。酒店资产稳定性相对更高,叠加疫情期 间行业供给出清,市场预期酒店板块疫后有望以更高的斜率修复。 短期来看,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酒店板块标的进入业绩兑现期,而各公司业绩基本符合 预期或低于预期,导致短期内股价回调。
4.2 行业趋势:供给端被动出清,高端化、连锁化趋势明显
疫情期间需求大幅减弱,行业供给被动出清,而中档及以上酒店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相 较于 2019 年,2021 年客房供给数量减少 415 万间,其中经济型/中档/高档/豪华分别减少 353/26/30/7 万间,同比 2019 年下降 31%/9%/13%/6%。疫情期间,中档及以上酒店供给 下降比例显著低于经济型酒店。 收益管理成为盈利能力提升的推动力。根据美国酒店业经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仅系统性实施收益管理策略,营业收入提高 3%-7%,利润率水平提高 50%-100%,若实 施同时能有效且迅速提高市占率。我们认为中高端酒店房型选择更为多样化,同时客房体 量较大,配套设施更为齐全,相较于经济型酒店更符合收益管理实施的基本要素,因此中 高端酒店有望通过进一步完善收益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4.3 战略对比:聚焦品牌竞争力提升,数字化建设降本增效
品牌升级和强化为核心聚焦点。各酒店集团均提出强化或升级现有优势品牌。结合收益管 理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品牌力建设使得价格需求相对无弹性,即自身产品可替代性减弱, 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配合收益管理方法调控房价,酒店可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进 而提高盈利能力。
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酒店数字化应用场景覆盖物业管理、用户运营、智能设备、供应链 等多个方面,其中供应链数字化场景尚未渗透。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将打通酒店运营的各个 环节,优化运营流程并提高运营效率。
五、美妆:有差距也有机会,看兑现也看新逻辑
5.1 国际巨头复盘:是差距,也是机会
5.1.1 多品牌全矩阵,龙头地位稳固
跨越历史长河,我们复盘优秀的美妆公司,其在组织架构、产品布局、品牌布局、全球市 场开拓、渠道建设等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1)具备创造力、领导力、前瞻性的管理层为 公司保驾护航;(2)品牌矩阵完备,重视细分赛道;(3)“大单品”战略+依靠核心竞争力 推陈出新;(4)全球化入局早,亚太市场已成为战略核心区域;(5)多渠道发力,线上线 下全覆盖。共性之下蕴特性,三大集团战略定位显著差异化。欧莱雅坚定走普及化道路, 明确提出其使命宣言:美丽,与众共享,旗下大众品牌数量众多;资生堂近年来拆分大众 市场,聚焦核心品牌,2021 年已出售其个护业务;雅诗兰黛专注中高端市场、小众奢侈 市场,拥有大批小众领域忠实客户。
5.1.2 近期回顾:国际美妆巨头疫情之下逆增长,美护赛道韧性强
雅诗兰黛短期承压,欧莱雅逆势增长。受疫情影响,2022 年雅诗兰黛收入 163.56 亿美元, 同比-7.8%,其中护肤产品/化妆品/香水产品/护发用品分别同比-14.4%/-2.4%/+7.4%/+5. 6%,香水产品持续发力,The Ordinary 及 Aveda 收入增长带动护发用品低位数增长。欧莱雅表现亮眼,2022 年收入达 382.61 亿欧元,同比+18.5%,其中专业产品/大众化妆品/ 高档化妆品/活性健康化妆品分别同比+18.3%/+14.6%/+18.6%/+30.6%。高档化妆品仍为 第一大事业部,依靠高奢香水及高端护肤品赫莲娜、兰蔻、TAKAMI 实现双位数增长;活 性健康化妆品增速强劲,旗下品牌理肤泉、适乐肤已成全球头部皮肤级护肤品牌。
5.2 国内美妆品牌:浴火凤凰,展翅而飞
美妆公司的成功密码是什么?从内部看,优秀的管理赋能品牌成长,促进各部门灵活高效 运转,精细化管理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研发加码提升上游主动权,突破原料“卡脖子” 难题,持续精进产品力;产品策略为公司市场保驾护航,矩阵布局为长期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外部看,多渠道建设拓宽人群覆盖,推动销售面扩张;优质营销扩大品牌声量,强化消 费者心智,彰显品牌形象。
5.2.1 大浪淘沙,管理为基
步入发展新阶段,综合管理能力已成公司制胜关键。随着美妆行业进入新发展周期,流量 红利逐渐褪去叠加消费趋于理性化,综合管理能力成为美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优秀的组织架构赋能业务持续发展,保持了品牌持续的增长性和坚而不摧的竞争力。海外 美妆市场中,管理优秀的龙头企业外延并购专业形象品牌,强者恒强态势持续加剧。国内 公司借鉴此方式逐步夯实管理基石,如珀莱雅效仿互联网公司,率先实现从“金字塔”向 “扁平化”的管理蜕变,以柔性组织架构敏锐应对市场变化,树立美妆行业发展新标杆。
5.2.2 研发为矛,原料基础研究构筑品牌护城河
国内美妆行业进入“研发驱动”时代,实现质的飞跃。研发方面,国内头部美妆品牌大致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 时代,国内美妆品牌初露锋芒,更注重效率和成本,依靠快速上 新迭代的“大牌平替”抢占市场份额;2.0 时代,国货美妆企业站稳脚跟打造品牌,逐步 拥有与上游原料供应商议价权,通过合作方式获取独家原料,初步涉足原料研发。近年来, 中国美妆行业也逐步迎来了 3.0 时代,关注基础皮肤研究和尖端原料发掘。 原料制备技术升级,研发已成破局秘钥。随消费者护肤心智逐渐成熟,产品功效性成选购 关键,同时行业监管趋严叠加竞争加剧,倒逼品牌加大研发投入,以核心成分、高效配方 塑造品牌力,摆脱同质化内卷。目前在原料制备四大主流技术中,化学合成作为最基础和 成熟的制备技术,已难以助力品牌破局。在动植物提取和生物发酵技术方面,由于原料性 能易受原料产地和生产环境影响,使得关键成分难以仿制,有助于品牌形成技术壁垒。而 合成生物技术因技术难度高,制备手段相对复杂,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品 牌破局关键技术。
国际巨头领跑研发投入,国货品牌追赶进行时。国际品牌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较为成熟稳 定的研发体系,2022 年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分别投入 85.43 亿/21.11 亿/13.93 亿元人 民币用于研发。相比之下,国内头部美妆品牌研发投入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2022 年国内品牌研发费用投入均未超过 4 亿元。但随着国货品牌逐渐重视研发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研发费用率和研发人员占比均有所升高,正处于追赶国际巨头的关键发力阶段。
原料优势转化产品力,国内美妆品牌力再上新台阶。在研发及储备原料、形成配方的基础 上,将研发力转化为产品力是对品牌的另一个挑战。品牌需要及时关注市场风向变化,捕 捉消费者的美护需求,并布局开发相关产品。以目前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几大主流需求抗衰 老、舒敏修复、保湿、美白为例,国内外主流头部品牌均通过自研成分配方,以及合作获 取独家高效原料等方式完善品牌矩阵,实现从研发到产品的闭环。
5.2.3 品牌为盾,产品结构优化蓄势未来高增长
(1)矩阵加码增强覆盖,扩品增类驱动成长
多品牌矩阵意识觉醒,构筑持续成长力。近年来,美妆个护细分行业及各价格带产品销售 额增速分化明显。多品牌、多品类、多价格带有利于对冲单一行业、价格带所致的波动风 险。多品牌矩阵的打造能覆盖不同需求、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实现品牌间优势互补、增强 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国际美妆头部集团具有完善的品牌 矩阵,通过自主孵化、收购、代理等方式覆盖护肤、彩妆、个护、香水等各领域。国货美 妆公司品牌矩阵不断丰富,蓄力第二增长曲线,但布局还集中于美妆赛道,较少涉足个护、 香水等其他赛道。
(2)国货迎来“大单品时代”,产品力承载品牌价值
深耕“大单品”战略,实现品牌突围。大单品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力,强产品力有助于提升 公司竞争力。以珀莱雅、薇诺娜、华熙生物等为代表的国货公司大单品持续放量,疫情之 下公司营收逆势增长。大单品打造成功后,如何延长其生命带领品牌穿越周期,是品牌面 临的新挑战。国货品牌会对产品进行多维度、全方位优化,全面提升功效、成分、肤感及 包装,尤其重视对成分的改进,通过新增独家成分或改善已有成分,夯实产品壁垒,维持 大单品竞争力,强化品牌认知巩固客户群,提升客单价,进一步筑高产品护城河。延续大 单品核心竞争力,横向衍生系列产品。推动大单品系列化,新老产品齐推发挥大单品连带 效应,打造品牌向上势能,产品的灵活组合更能满足消费需求。横向衍生推新节奏更快, 有利于维持品牌热度,同系列产品叠用能增强使用效果,继而带动客单价提升;同时,消 费者在多次复购大单品后,会对品牌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横向衍生系列产品能满足消费者 的不同需求,给予消费者多元化选择。
5.2.4 渠道变革,电商转型持续深化
国货美妆先声夺人 行业格局激荡,兴趣电商异军突起。得益于互联网加速发展,渠道格局更迭加快,成为重 塑美妆行业的重要变量。2012 年,淘宝“双十一购物节”横空出世,销售渠道从线下向 线上迁徙;2019 年,直播电商兴起,超头主播垄断局面形成,淘宝、天猫和短视频平台 成为品牌直接接触客户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淘宝、京东等传统货架电商趋于成熟,抖音 定位兴趣电商快速切入赛道,并凭借自身流量优势实现井喷式增长,带来新一轮渠道变革。 未来抖音将进一步布局货架电商,以“货找人”模式撬动用户非计划性消费,以“人找货”模式承接溢出流量,创造自闭环经营模式,打造全域兴趣电商。 品牌自播加码,超头主播势能弱化。随头部主播流量成本攀升和中腰部达人崛起,直播电 商生态改变,美妆品牌开始积极打造自播矩阵,超头主播“去中心化”趋势加剧,美妆电 商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目前国货品牌自播销售额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高频率品牌自播 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捕获公域流量,摆脱对头部主播的渠道依赖,构建品牌长效经营阵地。
纵观头部国货美妆企业,有两种不同渠道发展路径可以参考: 珀莱雅模式:抓住电商渠道红利,成功转型线上。成立于 2003 年的珀莱雅早期以线下渠 道为主,重点拓展日化专营店及商超渠道。此后,公司凭借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在线下渠 道增速放缓后迅速转型线上,于 2012 年成立美丽谷电商子公司,与淘宝、京东等平台展 开密切合作。珀莱雅在布局电商初期就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以大单品战略开拓市 场,凭借泡泡面膜、红宝石精华等大单品站稳脚跟。同时,珀莱雅在 2018 年就率先开设 抖音小店,2020 年开始布局自播,通过前瞻性布局充分抓住了抖音渠道的增长红利。 贝泰妮模式:深耕线下医药渠道,逐步辐射线上。与珀莱雅不同,脱胎于滇虹药业的贝泰 妮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医院和 OTC 药房的差异化渠道,通过不断在患者中积累口碑,主品 牌薇诺娜才开始辐射线上。自 2015 年起入驻天猫、京东,自建电商运营团队。同时,公 司还搭建微信“专柜服务台”,提高私域流量获客及留存能力。目前,贝泰妮一方面通过 与屈臣氏、药店等渠道合作,以及自设专柜巩固线下优势,另一方面也大力发展抖音渠道, 实现双轮渠道发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