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程机械行业22年报及一季报总结 22年度工程机械营收净利双弱

2023-05-16 13:43:35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核心观点:

4月挖机销量略好于预期,内销降幅收窄,一季度工程机械边际好转。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3M4A销售挖机18772台1-23.5%环比-26.6%,略好于此前CME预期的1800O台。内销9513台/-40.7%/环比-31.6%,环比3月降幅(-47.7%)有所收窄,主要系22年基数降低,环比下降主要是销售端对于国四产品价格预期的博弈,使得客户处于观望状态;外销9259台/+8.9%/环比-20.7%,海外需求稳健。工程机械(选定27家)企业22年营收3325.74亿元/-12.7%,归母净利200.9亿元/-41.7%,筑底承压;23Q1实现营收830.10亿元/+5.3%,领先于机械设备板块的+3.5%,归母净利65.13亿元/+3.3%,增速领先于机械设备板块的-1.1%,看好后续复苏增长。

关注全球化+电动化、智能化的结构性机会。海外工程机械销量增长显著,国内企业凭借产品性价比+电动化优势有望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占率。海外市场中,东南亚市场工程建设需求大,开工小时数同比持续正增长超25个月,欧美等地区开工小时数保持稳定。考虑到国内22年外销高基数影响及全球经济放缓,出口增速预计趋稳,高准入门槛及高利润率的大型矿机设备、电动化设备或为下一外销增量突破口。

同时考虑到国内国四设备切换,电动化产品更具经济效应,智能化产品持续赋能,国内农民工数量缩减,机器替人大势所趋全球化、电动化、智能化逐渐加速,行业需求持续性强,存在抢占海外市占率与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构性机会。地产、基建政策落实后内销有望回暖。22年末国内房地产政策三箭齐发,带动地产行业修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23年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8万亿元,同比22年增加1500亿元,主要投向为新基建项目与新能源项目,基建仍将发挥稳增长作用,各类基建项目逐渐上马,23年工程机械内销有望回暖。


(资料图片)

01、工程机械22年筑底承压,23年一季度行业复苏势头已显

2022年度工程机械营收净利双弱,23Q1增速领跑机械板块。2022年工程机械实现营收3325.74亿元/-12.7%,实现归母净利润2o0.9亿元/-"41.7%,低于机械设备板块整体水平;23Q1实现营收830.10亿元/+5.3%,领先于机械设备板块的+3.5%,实现归母净利润65.13亿元/+3.3%,增速领先于机械设备板块的-1.1%。

受年初原材料涨价导致毛利率下降,23Q1毛利率边际改善。工程机械原材料成本占成本比例为70%-80%,2021-20Q2年初原材料价格大涨,毛利率承压,2022年毛利率为22.1%/-0.3pct,伴随原材料降价边际改善,23Q1毛利率回升至24.6%,逐步回归正常水平。期间费用率管控得当。22年工程机械净利率6.2%/-3.1pct,23Q1净利率回升至8.1%,22年工程机械期间费用率合计为6.0%1-1.9pot,维持下降趋势达到较低水平。2022年工程机械ROE为7.8%/-7.6pct,主要受原材料涨价及宏观因素影响。

量价拆分,2022年销量普遍下滑,产销率显著回升,单价品类间分化较大。销量方面,2022年工程机械实现销量约401.6万台(套)/-8.2%,受行业景气度及宏观环境影响,大部分企业产品销量出现5-30%不同程度下滑,产销率中值9.01%,较21年的96.83%显著回升,其中鼎力主打的高空作业平台、诺力的仓储物流车辆表现较为亮眼,同比增加约10%;单价方面,以起重机、混凝土机械见长的中联、徐工22年平均降价11%-15%,三一凭借挖机单价水平上升8.3%,杭叉、合力销售居多的叉车单价出现5-10%的小幅提升,部分企业如建设机械单价的上升主要系产品业务结构变化所致。

研发是破局必由之路,技术人员比例逐年抬升。2022年工程机械研发费用186.2亿/+4.3%,研发费用率自2018年的3.2%抬升至接近5.6%,年均增幅0.6pct。2022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技术人员占比21.6%,2017年以来工程机械技术人员比例逐年抬升,年均增幅1.5pct。中国制造自主化、高端化要求下研发是破局必由之路,以三一为例,每年坚持将5%以上营收投入研发,2022年技术人员占比由21年的27.4%进一步提升至31.5%,研发结项翻番,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905项/+40.5.0%,增速创2017年来新高.

头部企业风控能力强,2022年销售收现率持续回升。2022年工程机械应收账款1395.5亿/+2.4%,增速显著低于机械设备,工程机械回款情况好于机械行业整体,2022年工程机械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4次,较21年的2.9次有所下降,受宏观因素影响,下游回款承压,头部企业风险管控更好,坏账风险较低。2022年工程机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738.7亿/-1%,主要系营收下降所致,2022年销售收现率112.4%持续回升,较机械行业整体高出10.5pct。

02、挖机出口持续走强,23年下半年内销有望边际改善

223年4月挖机销量同比下降23.5%,略超此前预期,内外销量环比皆有增长。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统计,【2023M4销售挖机18772台/-23.5%/环比-26.6%,略好于此前CME预期的1800O台。分区域看,内销9513台/-40.7%/环比-31.6%,环比3月降幅(-47.7%)有所收窄,主要是22年基数降低,内销环比下降主要是销售端对于国四产品价格预期的博弈,使得客户处于观望状态;外销g9259台/+8.9%/环比-20.7%,海外需求稳健。

海外市场需求趋稳,矿机设备与电动化设备为主要突破点。海外市场中,2022年全年,国内挖机出口量达109453台/+59.95%,全年挖机出口占比达41.9%,国内企业加速出海。考虑到国内22年外销高基数影响及全球经济放缓,出口增速预计趋稳,高准入门槛及高利润率的大型矿机设备、电动化设备或为下一外销增量突破口,持续关注具备高技术积累的国内整机企业。

工程机械开工率保持稳定,海内外开工小时数有上升趋势。2023M3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率65.05% , 2023Q1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率53.14%,同比-0.84pct。根据小松工程机械数据,2023年3月国内工程机械开工小时数为105.0小时/+4%环比+37.4%,i其余地区、国家2023年3月开工小时数情况为∶欧洲79.1小时-6.3%/环比+16.8%;北美洲73.1小时/+0.3%/环比+17%;东南亚218.3小时‘/+7.4%/环比+9.4%;日本49.2小时/-6.3%/环比-8.6%。东南亚建设机械月开工小时数最长,全球各地区除日本外,开工小时数23年以来皆有逐步爬升趋势,工程机械复苏趋势彰显。

信用领先2-4个季度,新开工面积从22Q2开始分化。考虑月度数据的波动性,我们以季度汇总观测工程机械景气周期,发现信用是前瞻指标,往往领先于挖机销量2-4个季度,且底部判断准确性高于顶部(20O5年来20O7Q4、2011Q1、2014Q3、2019Q2四次信用底对应2008Q2、2012Q1、2015Q1、2020Q1四次销量底,2021Q4第五轮信用底已现〉。客观来看,自房企信用放松到拿地完成将经历1-2个季度,拿地到开工、开工到设备购置又分别需要1个季度的时滞。而新开工面积与挖机销量的关系更为直接,2005年来已走过2005Q1-2008Q4、2009Q1-2012Q1、2012Q2-201501、2015Q2-2020Q1、2020Q2-2022Q1五个完整周期,时长8-20个季度不等,挖机销量的增速波动率约为新开工的1.5倍。而自22年上半年专项债政策及海外需求释放后,地产开工增速与挖机销量增速开始分化。

03、行业逻辑:出口替代韧性依旧+电动化增效大势+地产基建政策扶持

国内制造业逐步复苏,22年全球化进展削弱周期。2022年工程机械行业实现海外营收1072亿/+65.5%,外销占比32.2%/+15.2pct,大幅提高。PMI的国际比较显示,2022年海外市场优于国内,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把握出口机会。据英国KHL统计2022年世界TOP50工程机械供应企业中国企业占据10席,市占率合计达到24.2%,国内工程机械的灯塔工厂建设领先全球,达产后产能将提升七成,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考虑海外工程机械的市场空间约为国内的3倍+,机械工程指数显示海外景气延续+国内产品价格优势仍在(美国均价为国内2倍,全球均价为国内1.2倍),全球化进展顺利将削弱行业周期性。电动化迭代增强景气过渡阶段需求韧性。柴油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是大中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重要来源,全球环保政策趋严及国内“双城”育贡下,工程机械电动化趋势愈发明显,全球头部主机厂均在储备电动化产品。

工程机械的电动化路径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是电驱动代替柴油驱动,第二是电动执行装置替代液压执行装置。目前电动化的替代更多发生于低庆领域,高压因其能量密度有限匹配困难,同时轮动及应用场所相对固定的品类进展较快,电动化后产品单位价值量有所抬升。预计2023年工程机械电动化产品将批量上市,2025年迎来首个销售﹔高峰。2022年工程机械电动化取得累累硕果:1)三一 i电动化产品销售额突破27亿,增速超200%,销量超3500台;在21年24项电动化技术项目基础上再攻克35项电动化技术,累计获得电动化专利697 项,完成79款电动产品的开发,上市67款电动化产品;2)中联发布全球首台40吨纯电动越野轮胎起重机、全球首台分布式电驱履带起重机;电动直臂系列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已形成批量销售,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人工替代不可逆,亟需智能化技术突破。随着总和生育率(TFR)的快速下降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即将面临净减少,〈对实际经济增长形成拖累。我们采用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按照国际通用的两种适龄劳动人口的衡量方法,即15-64岁(宽口径)与25-59岁(窄口径)人口,计算10年滚动年化增长率,2030年的估计值为-0.88%,劳均工时在社会冗余劳动力接近出清后整体保持稳定。2Q22年我国共有农民工2.96亿人,2010年跨越第一刘易斯拐点后趋势下降,人工替代不可逆,这对小挖、泵车等品类形成长期利好,同时需要智能化突破,;以进一步降低人员需求量。

22年末国内房地产政策三箭齐发,带动地产行业修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8万亿元,同比22年增加1500亿元,主要投向为新基建项目与新能源项目,基建仍将发挥稳增长作用。2023年3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601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718亿元、专项债券5299亿元。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形成实物工作量等要求下专项债发行提速,随政策落实,23年地产有望复苏,专项债力度彰显国内基建稳增长作用依旧。

04、国内叉车行业发展迅速,物流+出口+电动化带来增长空间

国内叉车增长稳健,下游应用领域覆盖广泛,成长逻辑清晰。2Q22年国内叉车销量97.2万台/-4.6%,2023年1-4月销量28.5万台/+1.5%,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16.4%。叉车下游应用领域覆盖广泛,以物流为主,需求稳健增长,在各类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纺织、食品生产能源、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领域均有应用。与传统工程机械不同,叉车与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关联度不高,而是随制造业、物流业景气度增长而增长,波动性与宏观经济景气程度相关。中国叉车下游细分行业需求较为分散,按照行业性质分类,制造业需求占比约44%,物流转运类需求占比约20%。叉车与制造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预计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叉车销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国际叉车品牌高集中度形成寡头格局,全球TOP10中8家为国外企业。龙头企业积极并购扩张,逐渐拉开差距,叉车市场逐渐演变为寡头格局。;根据MH&L按收入排名的全球10家最大的叉车制造商,2021年全球前十大叉车企业中分别有日本的丰田、三菱、小松;德国的KION、永恒力;美国的科朗、海斯特和中国的合力、杭叉以及法国的曼尼通。其中,德国、美国、中国的叉车行业呈现双寡头格局,前两大企业均排名相邻,规模相近;日本的丰田、三菱、小松优分列全球第一、第五、第十,规模相差近3倍。

国内市场安徽合力与杭叉集团领先地位显著。按营收和销量可将国内叉车市场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从销量口径测算的市占率来看,21年安徽合力市占率为25%,杭叉集团为23%。第二梯队是林德(中国)、中力、龙工、比亚迪、诺力、丰田、永恒力‘海斯特这八家叉车企业,销售收入均已过10亿人民币。第三梯队为国内前20制造商排名的其他企业,分别为三菱、台励福、柳工、凯傲宝骊、;如意、吉鑫祥、江淮、加力,其销量均已过万台。

叉车下游物流需求稳健增长,叉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物流行业是叉车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之一,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快递量快速增长,驱动相应的自动化分拣、仓储、搬运设备投资。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2016年的229.7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5.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85%。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时期,预计未来几年物流叉车的需求将会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叉车市场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产叉车的性价比、响应速度和配套服务能力均显著高于外资品牌,近年来国内叉车市场已基本实现全面进口替代。中国叉车外企销量占比逐年降低,从2019年的11%降至2022年的8%。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实现国产替代化后的新目标.国产叉车竞争力提升,出口持续增长。2006-2021年我国叉车销量占全球销量比例从14%提升至56%,2017年开始占比提升迅速,主要是出口对销量的拉动作用,出口从2017年的12.6万台上升至2022年的36.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5%,体现出我国叉车全球竞争力快速提升。

顺应电动化趋势,电动叉车销量占比提升。从销量上看,我国叉车销售结构以内燃和电动平衡重式叉车及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为主。与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相比,电动平衡重式叉车具备成本优势,在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对内燃平衡重逐步进行存量替代。电动叉车从2010年总销量52742台占比22.69%增长至2022年总销量674782台占比64.39%,渗透率逐年提升,销量及占比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电动叉车成本优势明显。电动叉车由于其所需维护简单、充电时间灵活、适应多班运行、污染低、噪音小、拥有更好的功率和性能水平等特点,且全生命周期成本较内燃叉车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以某企业3t电动叉车与柴油叉车成本计算为例,电动叉车的购置成本虽然大幅高于内燃叉车,但使用时长5年的电动叉车日成本仅为柴油叉车的50%左右。而叉车的使用寿命一般为8-10年,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会带来更高成本优势。预计未来随着我国环保排放政策的不断趋严、工厂对工作环境要求的提升,电动叉车占比将持续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