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林牧渔行业中期投资策略 大量资金涌入生猪养殖行业 全球快资讯

2023-05-10 14:36:15

来源:开源证券

核心观点:

1.生猪:产业养殖结构跃迁,周期框架革故鼎新 资金收缩是除疫病扰动外,驱动产能去化的最主要因素。上市企业截至2023Q1资产负债率情况来看,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提升至 73.15%,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若行业亏损状况于2023Q2延续,部分企业或将基于经营稳定性主动收缩产能。我们认为 资金持续收紧是除疫病扰动外,行业产能去化的最大驱动力。推荐兼具成本优势及产能增长弹性的巨星农牧;成本优势及出栏规 模优势企业牧原股份;养殖成本持续下降,头均盈利具备相对优势的温氏股份。

2.肉鸡:新周期供需双驱,种鸡国产替代窗口初现 2021-2022年受海外持续禽传染病高发疫情影响,我国白羽祖代鸡引种更新受阻,继而触发供给定价的先决条件;而从需求端来看, 2019年以来我国白羽肉鸡消费量持续攀升,下游消费场景扩容。继而强化了白羽肉鸡周期上行的确定性。我们认为,此轮白羽肉 鸡价格周期上行已具备供需双驱先决条件。基于周期行情受益先后看业绩弹性释放,当前时点重点推荐国内白羽肉鸡一体化养殖 龙头企业圣农发展、国内白羽肉鸡最大养殖屠宰企业禾丰股份。

3.动保:防疫压力进入新常态,非瘟疫苗有望打开增量空间 生猪养殖防疫压力进入新常态,非瘟疫苗带来行业增量空间。2023Q1动保企业迎来营收、业绩双增。当前时点板块配置安全性较 高,优选产品优势、产品管线优势、销售渠道优势企业。


【资料图】

4. 种子:种业振兴从严落地,转基因产业化元年开启 种业振兴大背景下,转基因商业化已正式开展试点工作,我国传统及转基因种业市场格局即将改写。种源安全政策背景下,具备 优异育种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实现市占率的进一步提升。种业振兴从严落地,行业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推荐转基因性状龙 头大北农、基本面触底反弹的隆平高科、国内传统玉米育种龙头登海种业。

生猪:产业养殖结构跃迁,周期框架革故鼎新

1.1、生猪:养殖产业结构跃迁,周期研究框架革故鼎新

供求稳态重建及产业结构调整或驱使“猪周期”革故鼎新。2018年底,国内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继而催生“超级猪周期”。 回顾来看,“超级猪周期”并未打破生猪蛛网模型的时间周期维度,但在价格维度创造新历史。供给定价角度看,基于2016年 中以来持续趋严的限养政策所驱动的主动去产能,叠加2018Q3出现的动物疫病扰动驱动的被动去产能,共同导致了2019-2021 年生猪供需出现过度扭曲。后“非瘟”影响时代,新供需关系重建及产业养殖结构变化或将重塑我国猪价短期及长期运行规律。

1.2、生猪:“非瘟周期”驱使大量资金涌入生猪养殖产业

“非瘟周期”带动产业挑战及机遇,大量资金涌入生猪养殖行业。“价格周期”通常伴随“基建周期”的发生,即盈利 改善驱动的产能扩张。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于2019-2022年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建,其传导过程为“资本开支-在 建工程-在建转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2022年我国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幅增加。 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19-2020年资本开支规模增幅较大,2022年上市企业资本开支收缩到相对低位。

1.3、生猪:基建周期发生后,行业固定设施限制达到历史最低

基建周期常滞后于价格周期,此轮固定产能过剩程度或较大。通常生猪养殖固定产能(育肥舍、母猪舍及综合配套设施) 综合建设工期约一年,固定资产转固后,商品猪产能释放通常需要10-14个月不等(约1年)。因此扩张产能生猪出栏放量 存在明显时间滞后,当行业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后,行业在建工程常出现资金紧张进而导致转固延迟(在建工程账款转至经 营活动流动性补充)。2022年上半年猪企在建工程转固放慢,固定资产规模确认降速。固定产能过剩矛盾开始显现。

1.4、生猪:大幅资本开支亦驱动国内种猪生产性能优化

大幅资本开支亦驱动国内种猪优化,生产效率呈现提升趋势。2020-2021年国内种猪引种5.40万头。大规模引种一方面对前 期行业受损产能起到了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基于大规模固定设施转固,种猪的入场将助力实质性产能成长及供给释放。 从主要13家生猪上市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增加规模量,进一步验证头部集团企业种猪产能的大规模增长。

1.5、生猪:2022行业MSY提升至16.0头/年以上

我国种猪性状优势得到提升,但后期生产指标未恢复至非瘟前水平。从行业MSY指标看,行业逐渐从非瘟疫情中得到恢复, 行业种猪生产效率整体呈现提升趋势。进一步结合微猪科技监控超200万头能繁母猪生产效率变化看,影响PSY/MSY的性 能性指标(窝均总仔猪数、窝均断奶仔猪数等)呈现增长趋势;后期人为生产指标(哺乳期成活率、育肥成活率等)仍然 低于疫情前水平,主要系动物疫病扰动仍未完全解除。行业种猪淘汰率呈现收敛趋势,预计随着行业动物疫病管理能力的 持续抬升,我国种猪生产效率将得到持续提升。

1.6、生猪:生产效率并非单一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影响不可忽视

种猪生产性能主要由育种优势、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三方面决定。随着具备性状优势的高代次种猪对我国核心种猪群进行 更新及补充,我国种猪扩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及近年来新员工养殖经验的不足,环境及人为因素带来的产能提升相对缓慢。

1.7、生猪:品种多元及养殖标准化率一定程度限制行业效率提升

基于我国生猪种群多元性及育成标准化程度,以及疫病及人为调节配种节奏,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或呈现非线性提升。全种 群角度看,由于我国生猪地方品种众多。根据微猪科技数据,2020年我国二元母猪生产窝数占监控样本的59.3%,继而导致 行业整体PSY较单一品种或规模场水平存在差距。此外,生猪育肥存活率及不同品种生产时长亦对行业整体MSY产生限制。 因此行业当前MSY水平处于16.5-17.5头/年区间具备现实合理性,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仍需定量后天因素干扰程度。

1.8、生猪:国内能繁母猪平衡量为动态值,年内效率定量研究具有指引性

行业能繁母猪平衡量为动态值,预期年内生产效率具备指引性。猪肉作为必选商品,消费具有刚性。而供给量对产能(能繁 母猪存栏量)及开工率(行业母猪生产效率)的敏感度均较高。而农业生产过剩中,养殖户通常率先调整开工率指标(能繁 母猪配种间隔)来影响行业生产效率,因此我国能繁母猪平衡量为动态指标。需要在农业部及国家统计局月度及季度公布的 定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基础上,提前基于产业盈亏状态、行业母猪生产胎龄、行业疫病发生情况综合判断行业年度MSY指标, 来判断未来阶段供需状况。因此需要对供需平衡表模型中的MSY指标进行基于现实情况的提前假设及过往修正。

1.9、生猪:当前行业陷入“成本-资金-规模-时间”的四维矛盾

根据新猪派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前22家生猪养殖企业能 繁母猪存栏规量896万头,占比全国能繁总存栏的20%。 头部集团场基于直接融资优势,成为2019年以来行业扩产规 模最大的养殖主体。但随着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叠加前置性 产能增加,大型规模场陷入“成本-资金-规模-时间”的四维 矛盾中,高自由现金流需求与周期下行的矛盾则需要以优异 的成本及充裕的资金作为补偿。 成本优势及充裕资金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一旦缺乏其中之一 便将面临成长性牺牲或规模优势牺牲。因此当前行业周期状 态下,头部企业在直接融资通道收缩后,面临的现金流压力 暴露的十分明显。

1.10、生猪:小、中型规模场便利政策撤出或致使其“过热回调”

快速规模化提升带来稳定性隐忧,行业中坚产能当前正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根据新猪派调研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年出 栏1万头以上企业出栏总量占比达到35%。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2021年出栏5万头以上大型规模场数量较2018年增加 91.6%,与此同时,小型及中型规模场数量同比增加30%左右,成为行业供给恢复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土地支持政策、补贴 政策、资金支持等相关政策的退出,中、小型规模场或面临现金流收缩驱动的“过热回调” 。

肉鸡:新周期供需双驱,种鸡国产替代窗口初现

2.1、白羽肉鸡与生猪价格相关性弱于黄羽肉鸡,但肉鸡品种间存在联动

我国肉鸡消费品类主要包括白羽鸡、黄羽鸡和肉杂鸡。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肉鸡出栏量增 至118.54亿只,较2021年下降7个百分点。 出栏结构看,2022年我国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杂 鸡出栏量分别为60.9亿只、37.3亿只和20.4亿只,分别 占肉鸡出栏总量的51.35%、31.45%和17.20%。白羽肉 鸡及黄羽肉鸡是最主要的两大品种,合计占到我国鸡 肉消费的82.80%。

黄羽鸡肉跟猪肉具有强价格联动性。我国猪肉及黄羽鸡(活鸡及鲜品)在流通、消费渠道上存在重合。流通环节来看,热鲜 猪肉跟活鸡多重合在农批、农贸渠道进行流通,冰鲜猪肉与冰鲜禽肉多重合于商超、肉食专门店进行销售,流通渠道重合性 较高;消费场景来看,中式菜肴中猪肉与禽肉上存在较好的替代转化。因此两者间以比价效应驱动消费量的补充和替代。

2.2、新阶段:禽肉需求结构调整带来新增量

近年来我国鸡肉消费供给量保持增长趋势。消费结构来看,近两年来黄羽鸡年出栏量呈现下滑趋势,一方面由于2020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逐步取消活禽市场交易,黄羽肉鸡的销路受阻,一定程度上利好了更适合走屠宰分割上市的白羽 肉鸡的发展;另一方面,817肉杂鸡相对黄羽鸡价格优势明显,在到店消费场景中817以成本性价比对黄鸡需求有所替代。 而白羽鸡产量则在近两年来呈现上涨趋势,主要得益于下游消费需求的增长(西式连锁快餐及部分中式餐饮品类)。

活禽交易逐步呈现政策监管趋严,生鲜供应链发展驱动供给端产品结构转型。根据新禽况统计,南方省份基本都已启 动活禽禁售的政策,截至2021年3月末全国累计超过123个城市永久关闭或拟关闭活禽交易。此外,近年来随着国内生 鲜供应链的建设,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及中商情报网数据,预计2022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9726万吨,冷藏车保有量达 39.4万辆,2015-2022年复合增速达14.8%、22.9%。因此从冷链基建高增长角度看,肉类“活转鲜”趋势逐渐清晰。

2.3、品种:国产品种打破育种垄断,海外品种性能优势仍强

目前全球商品白羽肉鸡生产使用的品种主要为AA+、ROSS、COBB、HUBBARD等品种,分别来自安伟杰(Aviagen)和 科宝(Cobb-Vantress)公司。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约1160万套,这些祖代种鸡 90%以上来自这两家公司。 其中,泰森食品集团下属的科宝公司约占全球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市场份额的30%;EW集团下属的安伟捷公司约占60% 。

祖代海外引种受限,国产品系迎“国产替代”窗口。2021年来,我国祖代鸡引种品种及引种国占比结构变化较大,主要 系2020年新西兰安伟杰种鸡爆发鸡白血病;2020-2022年欧、美先后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外,2020年科宝更换种公 鸡品种,导致2021-2022年全球科宝父母代及商品代肉鸡孵化率均出现较明显下降,使得科宝祖代及父母代产能的利用 率出现下降。2022年我国白羽鸡祖代更新量96.34万套,其中国产自繁祖代(含国产科宝)占比首次超越一半达到65%。

2.4、育种:种源优势并非一蹴而就,性能优化源自长期组配杂交沉淀

国内育种起点为祖代肉种鸡,四系祖代鸡苗经过育雏 期(1-6周)和育成期(7-24周)后,转入产蛋场后实 行人工授精,产出的合格种蛋运至孵化场进行孵化。 经过21天的孵化,在雏鸡出壳完毕后,进行种鸡的公 母鉴别,合格的父母代肉种鸡雏鸡,出售给下游的父 母代肉种鸡饲养企业。1日龄的父母代肉种鸡(配套 比例为母鸡:公鸡=100:15)经过育雏期(1-6周) 和育成期(7-24周)后,转入产蛋场进行饲养。产出 的合格种蛋运至孵化场进行孵化。经过21天的孵化, 在雏鸡出壳完毕后,通过挑选,选择健康雏鸡作为合 格的商品代肉鸡雏鸡,出售给商品肉鸡场和饲养户, 养成的商品肉鸡进入屠宰场宰杀加工,成为市场上的 鸡肉消费品。

海外肉鸡育种起步较早。20世纪30-50年代,随着双杂交技术被运用到肉鸡育种当中为现代鸡生产奠定了基础。杂交系则基 于性状优势逐步取代纯系繁育,成为商品肉鸡生产的主流。杂交配套也逐渐由二元向三元及四元杂交配套发展。 海外肉鸡性能提升未遇到瓶颈。以科宝500™为例,以42天为标准出栏天数,科宝500™年出栏均重提升45-70g;年胸肉出肉 率提升0.3-0.4%。截至目前,基于现代育种理论的持续发展,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肉鸡育性状提升已达到平台期。

2.5、疫病:禽流感挑战全球肉鸡供给稳定性,自主可控价值凸显

高致病性禽流感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需求端稳定性相对较强,供给端则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最为主 要的外部冲击因素为动物疫病。我国最新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仅将禽类疫病中的高致病性禽流 感划定为一类动物疫病,新城疫由一类动物疫病转为二类。

2020年开始流行的HAPI H5N1,威胁程度已达到历史 最高。2020年10月以来,欧洲爆发H5N1高致病性禽 流感;2022年初,美国境内首次检出本轮流行的 H5N1病毒;美国作为国内主要的白羽种鸡引种来源 国,HPAI的大规模爆发,主要供种州进入到封闭警戒 状态,2022年5月国内海外祖代鸡引种扰动开始显现。 目前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由H5N8禽流感 病毒与H1N1及H3N8等亚型禽流感病毒重配而来。由 于欧、美商业养殖场多采用生物防治(扑杀+隔离 带),而非采用疫苗免疫保护,一旦HPAI病毒进入高 密度家禽养殖区,便容易出现难以遏制的快速传播。 截至2022年11月底,欧洲及北美洲本次HAPI已变为 历史最大规模流行事件。

从最新欧洲情况来看,水禽取代了处于繁殖季的海鸟, 成为HPAI病毒检出的主要野生鸟类。海鸟群体HPAI检 出量下降系繁殖期后群体分散;水禽检出量增加主要 系秋季迁徙至欧洲,区域密度增加所导致。因此,海 鸟群体HPAI大规模感染期多为4-9月;水禽(含部分候 鸟)感染期多为 9-12月。 2021至2022年间家禽的疫情曲线形状与水禽相似,但 与海鸟不同。这表明,水禽可能比海鸟更多地参与了 HPAI病毒侵入家禽场所的过程,主要系水禽的栖息地 与家禽场所的位置重叠的可能性大于海鸟的栖息地。 基于2021-2022年情况看,在家禽生产链上实施的生物 安全措施似乎无法有效防止HPAI H5N1病毒传入家禽场 所。预计2023年欧美及主要受影响国家家禽养殖场感 染压力仍较大。

2.6、换羽:缓解供给断档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弊端仍十分明显

换羽是在进化过程中对大自然适应性的一种表现。生产角度来看,换羽与内分泌有关,由于卵巢机能下降,雌性激素分泌 下降引起卵泡萎缩。但鸡群的自然换羽由于节奏参差,导致整体产蛋率下降,对产蛋质量也产生负面影响。强制换羽的好 处在于,延长生产周期,缓和供给断档带来的强冲击。弊端在于,停产行为将区间供给矛盾出现的节点提前。

强制换羽通常发生在即期亏损但远期盈利的时间节点上。商品鸡苗年内低价或亏损节点常出现在12-1及6-7月,因此该阶段 是父母代强制换羽的较好时间窗口。 年内来看,强制换羽行为所带来的减产与生产效率提升存在微笑曲线边际。年内强制换羽比例增加将一定程度增加2个月后 的鸡苗供给,但比例过高会牺牲2个月内的鸡苗供给进而拉低年内的鸡苗供给总量(将供给量延后)。因此,少量换羽可以 缓和年内供给压力,过量换羽则会加剧年内商品鸡供给缺口程度。

2.7、换羽:缓解供给断档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弊端仍十分明显

祖代换羽的难点来自A、C系后备种公鸡的补充节奏。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为:(1)美国本土种公鸡筛选率低,批次出口占比较低;(2)国内祖代换羽通常只针对祖代母系进行换羽;(3)引种受阻导致后备种公鸡补充入群不及时,且压低同批次 后备祖代种鸡公鸡配套比例。 在祖代扩繁系数不变情况下,2022年父母代存栏整体高位,父母代强制换羽比例预计低于20%。预计2023年我国白羽肉鸡消费 量将超67亿羽,在产祖代存栏量理论平衡线为126.8万套/年。基于行业产能调节措施,12个月滚动更新量需不低于89.7万套。

2022年7月以来,后备祖代存栏量出现下滑,祖代种鸡更新量自10月开始下降。基于2023年月度更新量8万套测算,预计 2023年上半年祖代更新量便处于年滚动更新平衡线以下,进而驱动商品代鸡肉价格开启上行阶段。叠加上文所提到的短期 强制换羽将导致供给短缺矛盾前置,预计2023年白羽鸡盈利将较为确定。

2.8、白鸡:2023年白羽肉鸡产业链盈利能力持续向上

春节后商品鸡价格出现反季节上涨,行业已处于较好盈利状态。截至2023年3月29日,肉鸡棚前收购价10.24元/公斤,只均 盈利3.46元/公斤(规格:2.5kg/只)。年后毛鸡价格出现提前上涨,主要系消费需求同比改善,12月父母代种鸡停孵叠加部 分强制换羽导致春节后毛鸡供给量收缩。

父母代强制换羽导致毛鸡供给收缩节点提前。理论层面2023年7月将出现商品代肉鸡供给下滑。但由于2022年引种短 缺对行业2023供给收缩的确定性,部分养殖主体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进行父母代强制换羽,因此2-3月商品鸡供 应量或基于父母代换羽出现前置性收缩,继而驱动短期毛鸡实现盈利。此外,若2023年毛鸡价格能够持续保持盈利则 验证白鸡消费需求抬升对2022年行业130万套在产祖代的承接能力。为后期毛鸡盈利持续性改善提供支撑。

伴随产业链下游毛鸡盈利,周期发展逐渐由上游盈利 转向全产业链盈利。对比2018-2019年鸡周期景气年 份产业链盈利情况,行业景气高位产业链各环节均保 持较好盈利。产业链盈利弹性角度看,父母代养殖 (产品:商品代鸡苗)>屠宰>商品代养殖>祖代养 殖(产品:父母代鸡苗)。但父母代养殖产能在周期 后期或面临出栏缩量对整体盈利能力的限制。产业链 盈利稳定性角度看,上游祖代场能够保持全周期盈利, 下游商品代养殖及屠宰一体化企业能够较好平抑下游 盈利波动。

动保:防疫压力进入新常态,非瘟疫苗有望打开增量空间

3.1、动保:防疫压力进入新常态,兽用疫苗销售额有望实现结构化增长

非瘟病毒流行后生猪养殖生物防控压力显著升级,规模化养殖企业首当其冲。规模化生猪养殖防控压力仍存,2020年生猪 养殖行业整体头均医疗防疫费为24.48元,而散养户疫病防控能力分化较大,总体远远低于规模场头均投入。规模养殖龙头 代表企业牧原2020年头均药品及疫苗费用为63.09元,随着养殖规模抬升,2021及2022年头均投入不降反升,防疫压力方面 尚未由于规模性效应有所受益。

3.2、动保:非强制免疫及GMP新规推行,政策落地促进行业内部洗牌

非强免政策及GMP新规落地施行,促进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农业农村部要求在2025年年底前逐步全面停止政府招标采购 强制免疫疫苗。非强免品种市场占比由 2015 年 40%提升至 2021年 64.6%,具备非强免疫苗优势的企业将更为受益。广东 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广东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要求从2023年5月1日起,全省所有规模养殖 场户自主采购疫苗、自行开展免疫、免疫合格后申请补助。 新一轮GMP新规有序推行,预计将再次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截至 2022 年底,共有 1273 家企业通过新版兽药 GMP 认证, 同比减少 20%。2021 年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前十名企业销售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比例已经达 55.28%,2017年仅为36%。

3.3、动保:蓝耳及非瘟疫情成为防疫主要难题,毒株变异挑战现有生物安全体系

蓝耳及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皆为猪场重大传染疫病。基于蓝耳病毒(PRRSV)易变异重组和抗体依赖性增强等特征,蓝耳弱毒疫苗 国内的争议较大,直接养殖场甚至停免高致病性蓝耳疫苗。在蓝耳病毒稳定差、离散度高的猪场往往有部分猪此起彼伏的猪群排 毒现象,导致PRRSV 在猪场不断循环感染。蓝耳病的防疫好与坏,对于其他多种疫病的患病风险有重要影响,并且蓝耳活跃性 高的环境亦对非瘟防控存在不利。虽然蓝耳疫苗生产厂家与日俱增,疫苗相关毒株种类多样,但蓝耳病防控仍缺乏高效方案。

由于蓝耳病的预防难度大,需要多种手段并行辅以控制,疫苗+化药是进行系统性防治两大关键环节。蓝耳病潜伏期差异较大, 最短为3天,最长可达30天以上,根据病猪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临床诊断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 型、亚临诊型等。由于疫苗的防治力度有效,目前来看需要辅以化药抗生素、中兽药、功能性添加剂 3 大类型药剂辅助建立防 控体系。

病毒诊断体系仍需迭代,毒株多样性形成挑战。由于 ASFV 多数蛋白功能尚未得到解析,对该病有效的防控增加困难。从疫病诊 断相关的研发方向来看,目前对 ASF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蛋白,多种诊断方法都是围绕结构蛋白进行研发的,如 P72、P30、 P54、P62 等。P30、P72结构蛋白作为 ASFV 最具有抗原性结构蛋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实验室的 ASFV血清学检测中。 但我国目前针对 ASFV 的检测以 OIE 推荐的普通 PCR和荧光定量 PCR(qPCR)为主,PCR程序涉及对病毒蛋白进行扩增,但难 以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毒。总体来看,非瘟病毒检疫体系仍需及时调整及迭代,以应对毒株变异相关防疫压力。

3.4、动保:非瘟疫苗研发及申报进入关键期,有望通过应急评价加速落地

非洲猪瘟疫苗几大研发路径已陆续进入关键期,应急评价有望加速产品落地进程。研发路径方面,亚单位疫苗相比其他技术路 线安全性较高,灭活苗最早开始研究进程,但目前国内亚单位疫苗进展最快。从现有的外发研究文献成果来看,部分实验但由 于抗原结构蛋白有限,即使可以在免疫猪群中产生中和抗体,也无力抵御 ASFV 强毒株的攻击。有效的亚单位疫苗需要筛选出 足够有效的抗原蛋白或组合,在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基础上抵御强毒株攻击,研发壁垒较高。

3.5、动保:“非瘟”疫苗上市后,我国兽药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扩容

非瘟疫苗上市将有望显著抬高我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6.71亿头,同比增长27.4%。 非瘟常态化背景下,借助疫苗构建群体免疫仍是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共同目标。若按照生猪供给稳态状 况测算,我国年均生猪供给平衡量约6.5亿头左右。基于非瘟亚单位疫苗需注射2头份;出厂价20元/头份;生产成本10元/头份 测算,预计我国非洲猪瘟疫苗市场规模约260.0亿元。中性假设(市场渗透率30%)下,非洲猪瘟疫苗有望实现年78.0亿元销 售收入,39.0亿元利润规模。

3.6、动保:宠物院、药、苗三大蓝海市场有望迎来高增长及国产替代机遇

宠物医疗市场规模居于宠物行业第二,仅次于宠物食品。根据Frost&Sullivan,我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从2015年93亿元增至2021年 303亿元,CAGR达21.8%。宠物医疗市场蓬勃发展,但业内的参与主体宠物医院数量则较为有限,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 数据,全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占整个宠物终端消费市场规模29%。 医疗机构配套水平方面,我国宠物医疗机构数量逐年上升。2021年已突破2.2万家,兽医人数方面则较为稀缺,2022年年注册数量 约16万人,据2022年宠物白皮书数据,全国城镇犬猫数量合计已突破1.1亿只,只均宠物兽医拥有量仅为0.15%。2021年中国的家 庭宠物拥有率为23.7%,而美国为69.7%,这亦为中国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药品市场一类药研发数少,驱虫药是市场主流需求。2022年我国宠物药品市场规模突破147亿元,同比增长12%。但是药品研 发方面我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状态。宠物药品研发方向方面,在农业农村部公告《宠物用兽药说明书范本》(农业部公告第 2512号)制定的183个宠物兽药品种名录中,抗菌消炎药、驱虫药、消毒药、犬猫疫苗为主要品类,缺乏治疗大龄老龄犬猫 糖尿病、骨骼病、心脑血管病等药物品种。对比美国市场来看,其研发品类则更为健全,目前已有400余种用于犬、猫的宠 物药品,涵盖驱虫药、消炎药、止疼药等多类药品,甚至宠物专用防晕车药、避孕药、减肥药、抗抑郁药等。

3.7、动保: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周期上行将释放业绩弹性

短期来看,非瘟、蓝耳病毒对生猪防疫体系持续扰动,养殖主体防疫成本季节性波动幅度明显,冬春季压力尤为明显。 中长期来看,(1)非瘟亚单位疫苗应急审批有序开展,兰研所、中科院及相关商业合作主体已于2023年4月提交应急评价, 商业化程序又进一步。预计在未来1-3年非瘟疫苗将显著扩容我国动保及兽药市场规模,优势企业将获得显著业绩增益;(2) 我国伴侣动物动保市场方兴未艾,新冠疫情致使妙三多一类进口动物疫苗受阻,科前生物、瑞普生物、普莱柯等猫三联疫苗 产品有望迎来国产替代机遇风口;(3)2025年底前政府招采疫苗将逐步退出,由市场苗替代。新版GMP政策落地,驱动我国 动物疫苗产业劣势产能出清,向规模化及技术驱动转型,研发优势及产品优势企业将显现出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种子:种业振兴从严落地,转基因产业化元年开启

4.1、南美阿根廷等地拉尼娜余波延续,厄尔尼诺加剧地域结构性差异

南半球主产区玉米大豆均存在同比减量预期,其中阿根廷产量减损较为严重。阿根廷大豆产量方面,USDA已连续4个月下调阿 根廷大豆总产及单产水平,4月报告估计2022/2023年度总产为2700万公吨,同比大幅度下滑38%,单产预计为每公顷1.80吨,同 比下滑34%。收获面积估计为1500万公顷,同比下降6%。阿根廷玉米方面, USDA亦连续4个月下调2022/2023年度玉米总产量, 4月数据预测总产水平为3700万公吨,同比下降30%。巴西玉米产量则环比持平,估计为1.25亿吨,同比增长900万吨(+8%)。

厄尔尼诺/拉尼娜循环周期平均约为4年,预计今年剩余月份厄尔尼诺发生概率逐渐增大。 NOAA指出厄尔尼诺在2023年5-7月期间 发展可能性为 62%,到秋季厄尔尼诺发展的可能性则超过 80%,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增加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可能性。 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可能发生东亚夏季风减弱,夏季雨带偏南现象。江淮流域多雨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则少雨干旱,拉尼娜 年与之相反,随着2022种植季将告结束,我国气候条件预计将转向厄尔尼诺特征。

4.2、主粮价格仍处相对高位,玉米价格支撑力较强

两大饲用主粮品种玉米及小麦价格逐渐收敛。单项品种价格来看,2022年来小麦价格震幅较大,2022Q3以来逐渐走弱,玉米价格 则相对稳定在2700元/吨以上,随着小麦价格逐渐走低及麦玉价差收敛,预计后续小麦将对玉米形成饲用替代,价格依然有所承托。 油料作物扩产基调下,玉米种植面积上升空间较小。“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政策导向下,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持 续推进,大豆面积及其他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近年来逐年递增,预计2023年玉米国内将延续供需紧平衡状态,天气成为制约玉米产 量关键因素,重点关注东北及黄淮海玉米是否发生洪涝或高温天气。

4.3、品种审定从严趋势明显,行业加大多方监管力度

从品种审定从严趋势明显。从品种审定的趋势来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通过数量已在2022年得到体现,水稻品种2022年审定 通过率为26%,同比下降15pct,玉米品种审定通过率23%,同比下降38pct。品种审定管理主体方面,2023年1月农业农村部组建 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并对委员会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海南地区主体有望在南繁地区发挥更为深入的辅助作用。

DNA指纹库促进打假维权专业化及数字化落地。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由农业农村部主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承办,集成了农作物品种SSR、SNP等指纹数据信息。 优化完善登记指南,制定品种登记全流程工作规范。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出在 2023 年的品种审定工作方面需继续提高品种准 入门槛,全面提升试验质量,健全品种登记制度,对于《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 进行修订。我国种业配套监管措施不断完 善,种业振兴从严落地。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